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概况

别名:

性质:三级甲等

电话:(020)36591912、36591222

地址:

专家答疑 预约检查 极速问诊
新生儿科

科室简介:

消化内镜室

科室简介: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窥镜室创建于1975年,是广州市较早开展胃镜、肠镜检查的单位之一。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在劳绍贤教授、周福生教授等国内著名专家的领导下,消化内窥镜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本科室拥有二十余条奥林巴斯消化内镜:包括放大胃镜(GIF-Q240Z)、放大肠镜(CF-H260AZI)、电子十二指肠镜(TJF-240)、超细经鼻胃镜(GIF-XP260N)、电子环扫超声内镜(GF-UE260)、具有NBI功能的内镜及常规检查电子胃肠镜多条。内镜主机系统5套,可同时进行5台内镜检查及治疗。内窥镜的检查治疗操作及器械的清洗消毒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严格执行一次性器械使用的有关规定,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使用专镜检查。 消化内窥镜室将全心全意为各位检查者提供高水平、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 消化内窥镜室有舒适的诊疗环境 科室特色 超声内镜:超声内镜是将微型超声探头安置于内镜的前端,在内镜观察消化道异常改变的同时,可在距病灶最近的位置对病进行超声扫描,由于排除了腹壁及肠气的干扰,并采用较高的探头频率,可以清晰显示消化道管壁及周围脏器的良恶性病变。常用于胰腺病变、胆总管病变,消化道肿瘤等病变的诊断。 ERCP:是一种用十二指肠镜经十二指肠乳头插管进行胰、胆管造影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放置鼻胆管、内支架进行引流等微创治疗。常可进行胆管结石的取石术、梗阻性黄疸的减黄术等微创手术。 多种治疗手段: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内镜下异物取出术、内镜下注射止血术、内镜下止血夹止血术、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内镜下消化道狭窄扩张术、食管支架置入术、内镜下胃肠造瘘术、EMR/EPMR、内镜下肠梗阻减压管置入术、内镜下置管术等。 无痛内镜检查:以麻醉或镇静的方式,让患者舒适的接受检查。 超细胃镜:可以经鼻或经口检查,让检查的不适降低。 C13-呼气试验:可以无创的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查。 消化内窥镜室有完善的诊疗设备

病理科

科室简介:

四肿瘤科

科室简介:

药剂科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是医院内拥有168名员工的药学专业科室。随着医院的发展和壮大,药剂科已发展成为具有高素质人材、设备先进、管理科学、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科室。1998年在全省“放心药房”建设的评比中,我科获广东省中医药局颁发的“放心药房”荣誉称号。2003年获广东省和广州市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嘉奖。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用药,并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药学服务,是我们药师工作的宗旨。 我科依据《药品管理法》以及各项法规建设科室,医院设立药事管理委员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工作机构,各部门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制度,强化制度和法规性的管理。同时,全科各主要部门还实现了网络信息化管理,已建立住院中西药品发药信息网,中西药库管理信息网。这些网络的建立,对提高药剂科内部管理的科学化,药品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以及药品质量的监控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药剂科内实行科主任负责制,设行政科主任1名,副主任2名,现任科主任为唐洪梅主任药师,副主任为吴敏主管药师和蔡庆群副主任药师。168名员工中80%以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具有初级以上的药学技术职称,其中主任药师3人,副主任药师4人,研究生9人,本科学历15人,主管药师24人,药师和药士等技术人员120人。科内根据工作职能分设主任办公室、统计核算室、中西药品仓库、门诊中药房、门诊西药房、特需药房、住院中药房、住院西药房、制剂室(分中药制剂组、普通制剂组、制剂仓库)、药检室、煎药室、临床药学室等10多个部门。 我科的工作主要是承担每年180多万人次的门诊患者和近1000张床位住院患者的用药。药品采购以国营主渠道招标药品为主,采用以销定存的方式有计划的储存保管发放药品,做好常用药品特殊药品和急救药品的供应。近年来日均调配门诊中药处方1.4万多剂,西成药处方4000多张;门诊代煎中药年达17万多剂,住院中药年调配约30多万剂。 2001年,2005年医院制剂室按着GMP要求进行改建,并通过广东省药监局的验收,重新换发制剂生产许可证。200多个制剂品种重新注册获新的制剂批文,在生产供应临床使用品种150多个。可生产片剂、胶囊剂、合剂等10多个剂型,年均销售制剂产品近2000万元。在医院多项国家级、省级重点科研项目中,承担着临床前新药制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药检室配备多台进口高精密度的检测仪器,如高效液相仪、薄层扫描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精密天平等。保证了院内制剂生产质量安全有效。 近年来我科努力推出多项改革和新的服务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2001年在门诊开展中药代煎服务,月煎中药最高达1万多剂,易服用又方便携带的代煎中药推出后,顺应了快节奏现代生活的需求,深获患者好评。2002年我们又推出中药饮片定量小包装处方调配新方式,这在当时应是中医院中药处方调配新模式的创新之举,我们在经过医药市场充分地调研和论证后,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推出该项目并组织实施。新的调配模式解决了传统中药处方调配分剂量不准的老问题,药名清晰剂量准确是其一大特色。目前除代煎药和小儿用药外,90%的中药处方已采用定量小包装调配。这是我们迈向中医药现代化管理的新尝试,事实上几年的实践,已获广大患者的认可。同时,也获得医药市场的极大反响,近两年要求到我院参观中药小包装调配的省内外医院已达数十家,开展实施的医院也越来越多。我院作为广州地区成功推广使用的首创医院,其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 2006年我科新增设临床药学室,由临床药学专业毕业的药师从事该项工作,其中心工作是为临床医师和患者提供药物知识和合理用药的咨询服务和用药指引。并参与临床科室查房,为药物的合理应用积累临床经验和资料。负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表的收集、整理、核实、数据归档和总结上报工作。积极收集国内外最新的药物治疗和不良反应信息,通过院内网提供临床参考。 为完善相关管理,我科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如2006年制定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2007年制定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理用药管理制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处方点评制度》,2008年又制定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突发事件药品供应与药事管理应急预案》、《处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物过敏性试验暂行办法》。加强了我院药品管理、促进合理用药、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我院能迅速作出相应的应急处理,保证药品供应、药学服务质量及顺利开展医疗救护工作。 我科每年还接受各大医药院校本科及专科学生100多人的实习带教工作,广获好评。近十年来全科在国家及省市级医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主持省市及院校级科研课题14项;参与国家及省市级中标课题研究43项;编辑专业书籍2本,即《现代中成药手册》《临床用药手册》并已出版公开发行。编辑院内用药手册1本,收集院内常用中西药品近2000种。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学术团体的工作,席萍主任药师还分别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副主任委员。并通过这些学术活动提升我院在行业中的知名度。 今后药剂科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化的管理、高素质的服务继续造福广大患者。

实验中心

科室简介: 一.实验室概况:本实验中心是医院各重点学科开展科研工作的支撑平台,立足于科研,面向全院,提供科研设备、场地和技术支持,并成为研究生的培养中心。本实验室于2003年通过评审确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编号:TCM-03-113)。实验室面积500 m2。现有人员19 人,其中正高2人、副高5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6人。实验中心主任方永奇研究员。 实验室的主要任务:(1). 协助各课题组的科研工作;(2). 协助研究生课题工作;(3). 开展较先进的、难度较高的检测项目;(4). 积极参与各级科研投标,为医院的科研工作多做贡献。尤其要重视对本院制剂的开发研究。 二.实验室设置:流式细胞仪室、定量PCR室、分子生物学室、细胞培养室、蛋白质组实验室、免疫实验室、制剂实验室、中药分析室、中药药理室、病理室、清洁级动物实验室。 三.仪器设备:现拥有仪器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5万元以上仪器25台。最主要有: 流式细胞仪、定量PCR仪、图像分析系统、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2套、荧光显微镜、蛋白质组电泳扫描分析系统、倒置显微镜、二氧化碳培养箱、高效标准层析系统、冰冻切片机、组织脱水机、石蜡切片机、免疫酶标仪、洗板机、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纯水器、高速冷冻离心机、-86℃超低温冰箱、低温冰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 四.科研项目:已配合完成重点学科科研项目32项,其中国际合作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卫生部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8项,广东省科委5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其他各级科研课题多项。 目前正在承担和协助的课题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项,广东省科委2项,广东省高教厅2项,广东省中医药局4项。 五.主要技术:流式细胞四色荧光分析技术;竞争定量RT-PCR技术;定量PCR分析技术;原代滑膜、软骨、心肌、骨髓、神经细胞培养技术;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技术;药物分析技术;蛋白质组电泳分析技术等。 六.获奖情况:获奖情况(第一作者): 1.“双柏炎痛喷雾剂治疗软组织损伤和褥疮的开发研究”,已通过广东省科委成果鉴定,1997年获得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粤中医97-3-11-01).并已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批准进行临床试验,批件号2001ZL005。 2. “人体老化度临床检测系统”,1995年获广东省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3.“心脑血管病痰证宏观辨证标准的研究”,1998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研究二等奖(98广中医药J-2-01)。1999年获得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粤中医99-2-9-01)。 4.“石菖蒲醒脑开窍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2003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 5. 获优秀论文奖10篇 七.获新药临床批文1个:双柏炎痛喷雾剂已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批准进行临床试验,批件号2001ZL005。 八. 成果转让2项: 1. 双柏炎痛喷雾剂转让50万人民币。 2. 神昌滴丸转让25万人民币。 九.实验室管理:建立了实验室管理制度18项,实验室各种标准操作规范(SOP)95项,其中仪器SOP30项,动物模型制备SOP14项,专项实验技术SOP25项,专题实验研究SOP26项。 仪器设备专管共用,各实验室均配备专职人员管理,使用率高。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技术档案及时归档,专人保管。建立了实验室管理电脑系统。 十.研究生培养:共培养博士生8名,硕士生25名。 实验中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协助重点学科培养研究生,为本医学院的研究生提供实验场地,指导完成学位论文的实验研究,提高研究生科研设计和实验动手能力。 十一.发表论文:共发表科研论文163篇。 十二.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 近期规划: 1、加强基因和蛋白质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建设。 2、建立科研信息网络,提高科研效率。 3、引进分子生物学博士(后)1~3名。 远期规划:1、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 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构建先进的技术平台。 2、围绕研究方向,采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从分子基因水平探讨有关病 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并对有效方药进行基因调控和蛋白表达干预作用机理的 研究。 3、密切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实验室的技术辐射力。

检验科

科室简介: 一、概况 (一)科室基本情况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是以医疗、教学、科研为基础集临床 生化、免疫、微生物、血液、体液检验和输血科合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拥有大量先进设备,仪器总额近1500万元。经过40多年的发展,检验科在医、教、研等各方面均有显著进展,开展检验项目达600多项,2007年检测数757万项次。1985年起,该科就一直参加国家卫生部与广东省临检中心的室间质评(EQA),历年均获优异成绩,在广东省内处于领先行列。 检验科目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43人,其中中级以上占50%,硕士以上学位比例占30%,本科以上学历占90%,硕士生导师1人。另外,该科一直承担教学、科研任务。 (二)科室发展情况 1964年,检验室成立,工作地点在原学院旧教学楼二楼的一个10平方米的房间内。当时只有2名技术人员,基本上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检验室仅能做常规性检验工作,主要利用显微镜、斜角式离心机、试管、杜波氏比色计、计数板等简易设备进行血液、尿液、大便常规等项目的定性实验、简单的几项血清学实验、生化定量实验等,设备简陋,检验结果重复性差。1966年,检验室迁至门诊大楼二楼约40平方米的套间。1977年,更名为“检验科”。70年代中期,检验科由门诊大楼搬入住院大楼三楼。2009年3月搬入现新门诊大楼二楼。 80年代初,检验科首先分出生化检验组、临床检验组、门急诊检验组。80年代后期,分工进一步细化,增加了微生物检验组、免疫检验组、血液检验组及血库,科室的专业设置得到进一步的完善。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传统的手工操作已被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全自动分析仪器所替代,检验质量及效率逐步提高。2002年血库独立,成立输血科。 (三)现有设置 检验科拥有医疗用房39间,占地2000平方米。科室配备有日本Olympus AU5421、AU600、美国Beckman-Coulter CX9 PRO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3台,美国Beckman-Coulter特定蛋白分析仪1台,美国Beckman-Coulter DXI 800及ABBOTT ARCHITECT i2000SR、AXSYM全自动免疫化学发光分析仪各1台,瑞士HAMILTON Microlab STAR、Fame免疫前后处理分析系统1套,西班牙 WADiana compact 全自动血型分析系统1台,日本SYSMEX XE5421、美国ABBOTT CELL-DYN 3700、3500R、1700、1800等血球计数仪6台,日本SYSMEX CA6000 、CA1500凝血分析仪各1台、日本NIKON 80i多功能显微系统1台、美国HELENA SPIFE combo电泳系统1台,美国ABBOTT ThermaBrite原位杂交仪1台,美国DADE BEHRING MicroScan WalkAway 4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1台,法国梅里埃BacT Alert 120 ORGANON TEKNIKA 血培养仪1台等多台先进检验设备。 检验科从2001年开始使用医学检验信息系统(LIS),经过与医院信息系统联网、检验条形码系统实施等过程得到不断完善,目前已基本实现了无纸化、数字化。 二、科室业务与优势 检验科日常开展业务有:门急诊检验、临床检验、生化检验、免疫检验、血液检验、微生物检验,输血科主要开展血型检验、交叉配血检验。 生化检验组:主要开展心、肾、肝功能、血脂、电解质、血气等常规项目的检测。报告快速、准确,部分项目可半小时至1小时发出报告。 免疫检验组:主要开展HIV初筛、内分泌、自身免疫、肿瘤标志物、感染免疫、血药浓度和免疫功能检测。项目齐全,HIV检测连续多年考评优秀。 微生物检验组:开展微生物鉴定/药敏测试,能对200多个菌种进行分析测定,快速、准确地进行药敏分析。且开展血培养,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检出菌血症。 临床检验组:主要开展三大常规和相关项目的检查。采用最先进的激光技术对血细胞进行分类计数,还能对60多个品种的动物血液进行检测。拥有尿沉渣分析仪、全自动尿干化学分析仪和尿有形成份分析仪等,对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具有一定的优势。 血液室:主要开展染色体分析、止凝血功能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在遗传性疾病及血液病实验诊断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输血科:主要进行成分输血和ABO、Rh血型鉴定。 除开展常规的检验诊断技术外,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男性不育精液酶学分析、染色体分析、疟疾实验室诊断分析等方面开展了系列项目,为类风湿疾病、男性不育疾病、遗传性疾病、疟疾等诊断提供了准确而客观的数据。科内有3位同事曾被派去越南从事疟疾原虫实验室研究,具有20年的丰富经验,在疟疾的实验室早期诊断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三、教学、科研与其他 检验科为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负责七年制、双学位、本科、大专等多种层次学生实验诊断学的全部教学任务,近三年每年承担博士、硕士、本科及大专等各种级别教学任务300多课时,并承担来自广东医学院、广州医学院、广州卫生学校、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多间学校实习学生的临床带教任务。 检验科在服务于临床的同时,与院内外多个部门合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6项、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1项、校级课题9项,在研课题有2项。 检验科主编和参加编写《临床检验手册》、《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等专著3部。在全国、省级杂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检验科视质量如生命,非常重视室内及室间质量控制,现任周迎春主任是临床检验专业研究生导师,从事检验工作近20年,是广东省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省肝病学会检验分会常委,广东省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专家。检验科在生物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保障方面处于省内领先地位。

护理部

科室简介: 一、概况 (一)科室基本情况 医院护理管理实行院长—副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负责制。护理部是负责全院护理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的指挥调度机构,实行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两级管理。护理部在分管护理副院长、护理部主任的领导下工作。其职权范围是:负责拟定护理工作的全面规划并组织实施;制订护理工作的规章制度、护士行为规范、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负责全院护士培训,负责护理人员的考核、调配、奖惩等;护理人员的调入、调出、选拔、晋升都是由护理部先提出意见,会同人事部门决定;组织护理科研和新技术的的推广;承担护理课堂教学和临床护理教学等。 护理部现有主任1名、副主任1人,干事2名,护士长36人。全院现有护士总数581人。职称结构:主任护师 1 人,副主任护师13人,主管护师123人,护理师80人,护士347人(含合同护士328人),助理护士17人。其中本科学历85人,大专学历250人,中专学历230人,护理部正、副主任均为中医护理本科毕业。 20多年来,在医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持下,医院护理工作本着“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满意为标准”的服务宗旨,不断强化质量管理,丰富服务内涵,提升人员素质,为病人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护理服务,努力创建特色护理品牌,取得了可喜成绩,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达到99%以上。 (二)科室发展情况 1964年建院初期,医院未设立护理部,护理管理由当时医务办公室的1名护士长负责。1972,医院设立了1名总护士长,并任命了7位病区护士长。1980年,为加强护理队伍管理,提高护理质量,医院正式成立了“护理部”,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病区护士长两级管理体制。 在护理队伍方面,全院建院之初,全院只有13名护士。40多年来,医院不断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护理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院现有护理人员565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且具有全面承担临床护理、临床护理教学、临床护理科研能力的高素质护理梯队。 在护理业务方面,1964年建院初期,全院设有4个有护理单元,承担内科病区、针灸骨外科病区、门诊部的护理工作及供应室工作。1974年、1984年、1994年及2004年,护理单元分别为7个、14个、22个,30个。至2009年,护理单元已发展到36个。 在护理服务方面,1980年,我院招收并自行培训了30名护理员,在临床上专门负责病人的基础护理工作。1992年,全院各病区实行统一的陪护工作制度。2002年6月,我院实行了陪护工服务社会化。2008年7月陪护工由我院康谊服务公司接管。 (三)现有设置 该科目前具有护理单元36个,承担内科、外科(含肛肠科)、妇科(含皮肤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骨科、颅脑外科、肿瘤科、针灸科等28个病区及重症监护病房、急诊科、急症病区、门诊(总部门诊、四门诊)、手术室、注射室、预防保健科的护理工作以及供应室等工作,另配高压氧舱、中心摆药室及血库护士。 二、科室业务与优势 护理队伍管理正规化。1995年,该科实行了“护理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对全院护理人员的个人技术档案进行电脑化管理。 护理部奉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1997年6月我院开始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并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中医医院整体护理试点协助网,目前共有24个中医整体护理病房,建立了整体护理支持系统,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增加了病人的满意度,受到医患双方的欢迎。 积极开展专科(专病)中医特色护理,要求各科室有组织地实施《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的计划并加以落实,每个病区都确定辨证施护病种不少于两种,书写辨证施护病历每年不少于15份;中医护理措施的记录充分体现辨证施护,对中医特色护理要定时进行评价并制定改进措施。全院护士都掌握本科常见病的中医护理常规,掌握中医护理基本操作,了解中医药基本知识,满足健康宣教的需要,并能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急诊科护士还要求能够掌握中医急症护理知识和技能。中医食疗、练功疗法、针灸、穴位电针治疗、水针、拔罐、中药外敷、熏蒸及外洗等中医特色护理已被广泛的运用于我院临床,在保健、调理、养生、治疗疾病等方面取得良好的疗效。2007年9月护理部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首届中医护理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12月三骨科护理组被中国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称号。 护理部在管理上下功夫,注重质量管理。针对护理工作范围广、分工细、内容多、随机性强的特点,先后规范完善了各科、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以及分级护理、交接班、医嘱查对等制度。建全护理质控体系,重新修改及完善护理质控标准,对护理质量实行三级质控,提高护理质量。 重视人才培养,重新制定《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计划》,实行分层次培训。选派护士到香港、北京、上海及本省的各大医院进修学习,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多模式的护理专业人才。 三、教学、科研与其他 在护理教学方面:1999年11月,医院成立了中医护理教研室,设有兼职护理教学干事。教研室主要承担本科四年制、专科三年制、成人教育、境外班等各层次教学专业班种达5个,承担的主要课程有《急救护理学》、《中医临床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妇科护理学》等课程,课堂教学每学年达700学时。同时还承担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学生、外院校学生、进修护士的临床带教工作。1980年至2009年,共带教临床实习护生887人,带教课间见习护生3375人。1990年至2009年,共带教进修护士205人。 在护理科研方面:近5年已开展和结题的护理科研课题主持共38项,省级科研课题16项,校级科研课题19项,医院级科研课题1项,作为协助单位参与护理科研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校级、市级的护理科研课题多项。1999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5、2006年、2007年获省中医护理论文集体优胜奖。课题“中风急性期病人的中医整体护理模式”获2005年省首届护理科技进步三等奖;《THA术后早期下地的临床护理和康复治疗研究》、《重症肌无力患者中西医结合规范化护理方案》科研课题荣获2007年广东省护理学会第二届广东护理科研进步奖三等奖。还负责主编了《中医护理手册》、《伤科护理问题及施护措施》、《临床常见病症施护指南》、《中医整体护理计划指南》、《中医临床常见症证护理健康教育指南》等书籍。

急诊科

科室简介: 我院急诊科创建于1965年,1985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中医急症先进集体”(唯一),拉开了中医院开展急症治疗的序幕。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全国中医急症中心”重点建设单位,按现代化、全功能、大型综合急诊救治的标准,具有先进、完备的急救及监护设备,并于1995年通过验收。为全国最著名的中医急症临床基地,已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11人,硕士20名,来自全国各地进修生多名,正式出版有关中医急症、中西医结合方面书著9部,在国内中医院享有很高声望。是广州市120急救中心站。   医院重视急诊建设,目前有医护人员60余人,急诊一线全部是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急诊内科还专设二线,由高级技术职称的医生负责。医疗服务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多年来急诊科注重医疗业务培训,按照国际、国内急救医学的专业要求,使医疗技术形成规范化、制度化,为开展全方位的急救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有成熟的院前急救技术与组织、完善的生命监测与支持技术、国内领先的中西结合急救理论与技术等优势。   医疗服务包括综合抢救室、手术室、急诊门诊、临时观察及急症病区,分设内、儿、骨伤、外、妇、五官科、口腔等专业科室,有24小时开放的化验检查、CT检查、X线及心电图等,科室主要设备有:10多台多参数心电监护系统、3台多功能心电监护除颤起搏仪,3台先进呼吸机(伽利略呼吸机、西门子呼吸机、鸟牌呼吸机)等适应现代急救要求的先进设施。我科肩负着广州市120指挥中心繁重的急救任务,承担全市节假日急救值班与重大抢救任务,并注重突出中医治疗急症的特色。近年的院前出车人次、急诊门诊量及急救水平一直位居广州市120急救系统前三名。

二妇科

科室简介: 二妇科开放病床35张。在学科带头人罗颂平教授和学术带头人张玉珍教授的带领指导下,发扬妇科历来的优良传统与特色,突出自身的专业特点,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妇科微创技术等方面形成优势。2003年以来,先后11人次被评为优质服务员工,5次被评为优质服务集体,并获临床带教一等奖、观摩教学比赛二等奖、我心目中优秀临床带教老师、年度临床工作奖、年度科技工作奖等等,各项指标名列全院前茅。 一、医疗特色 1、不孕症、月经失调的临床诊治与研究:开展中西医结合促排卵、人工授精辅助生育技术的研究,配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排卵功能障碍、免疫性不孕、输卵管阻塞、子宫内膜异位症、男性少弱精症等所致的不孕,取得良好的受孕率。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治内分泌失调所致的月经失调、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痛经、闭经、卵巢早衰等,也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2、妇科微创诊疗技术(腹腔镜、宫腔镜及盆底重建手术系列):开展腹腔镜下输卵管剖管取胚术、附件切除术、输卵管整形及造口术、宫腹腔镜联合输卵管介入再通术、卵巢囊肿剔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LAVH)、全子宫切除术(LTH)等、宫腔镜手术(活检、电切)及盆底功能障碍的微创重建手术(如针对张力性尿失禁的尿道无张力修补术TVTO等)。微创手术比例达80%以上。 具有手术创伤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特点。 3、妇科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开展妇科良性肿块如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卵巢畸胎瘤、盆腔脓肿、卵巢巧克力囊肿和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的手术治疗,术后中医辨证治疗,均取得良好的疗效。 4、生殖道感染等的综合性治疗:采用以中医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方案(中药内服、外敷、中药保留灌肠、TDP及微波治疗等,必要时结合西药)治疗急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瘀血综合征等,有良好的疗效,消除或明显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和改善生殖健康。 5、中医药防治自然流产: 在第一代学科带头人罗元恺教授带领下率先开展中医药防治自然流产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已开发一个中药新药“滋肾育胎丸”,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近年来进一步研究补肾健脾中药调节妊娠期内分泌、免疫功能等的作用。发挥中医药在调经、助孕、安胎的优势,在中医药防治自然流产方面取得满意的疗效。

医技科

科室简介: 一、 科室概况 医技科是集B型超声波室、彩色多普勒超声室、超声心动图室、动态心电图室、心电图室、脑电图室、肌电图室、经颅彩色多普勒室、骨密度室等多个功能检查科室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本科室承担了大量的临床和课堂教学任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医技科在医、教、研等各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医技科目前共有人员22人,包括教授1人、副教授及副主任医师、副主任技师4人、中级职称8人,硕士生导师1人。拥有最先进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多项先进诊断仪。采用医技图文工作站对报告及档案实行电脑化管理,并与医院医疗网络接轨,可开展多种诊断项目。 二、科室现有设置 医技科配备有最先进的美国GE-LOGIQ7型、荷兰Philips IE33、德国西门子ACUSON Sequoia512型、日本HP Agilent SONOS 5500、美国GE-LOGIQe便携式等高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多台,日本东芝Nimio10等高档黑白超声诊断仪6台,日本光电9320k和9130p型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4部,及美国PI-200DB动态心电图仪和美国C3000动态心电图仪各1台,日本BH-250型动态血压监测仪数台,美国HOLOGIC-4500W双能X线骨密度仪1台,日本光电1518数字化走纸无纸一体化脑电图机及REG-1G2型血流图自动分析诊断仪各1台,德国Multi-dopx型经颅多普勒诊断仪1台,美国尼高力公司sys型肌电图仪等一批国内及国际领先的大型诊断设备。2006年底,医技科超声PACS系统已经完成建设,超声基本实现了检查与诊断数字化,同时,心电图室又引进了康泰公司的心电综合分析系统,心电工作站建立。医技图文工作站也进一步完善,并与医院医疗网络接轨,全科基本实现了检查与诊断数字化,同现代信息网络化医院接轨。 三、科室业务与优势 医技科日常开展业务有:常规腹部B超和彩超检查、妇产科、浅表及小器官彩超检查、血管彩超检查,腔内超声检查,包括直肠超声、阴道超声等,超声造影,介入性超声等,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脑电图,脑电地形图,肌电图,诱发电位,骨密度、经颅多普勒检查等。除开展所有常规的医技诊疗技术外,各种新设备的出现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辅助诊断,例如骨密度仪对全身各部位扫描方式和对骨质疏松易发部位的扫描,为骨质疏松症做出更精确的诊断;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检查为脑神经传导通路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更为有效的辅助诊断。同时该科在各种血管疾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超声造影成像等新技术达到了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已经开展的介入治疗项目包括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囊肿、脓肿、包裹性积液、恶性肿瘤的超声导向穿刺抽吸或注药治疗,胆道、尿道梗阻的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引流等技术。 四、教学、科研 医技科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点。近三年来科室每年承担各种班次的课堂教学任务200多学时,此外,还负责轮科研究生、新毕业的轮科医生、港澳台以及国外留学生的临床带教任务。同时担任进修医生的指导及培养工作。主编及参编教材3部。 近5年,医技科主持广东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课题及中医药管理局课题4项,主持校级课题6项,参与国家级等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 医技科主编和参加编写《临床医技学》、《周围血管和浅表器官超声鉴别诊断图谱》等教材和专著4部。在全国、省级杂志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

麻醉科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是以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二级学科,临床一级科室。承担16个手术科室的临床麻醉,手术室外麻醉,疼痛门诊和全院的急救复苏任务。人员配置:目前有职工56人,教授1名,副教授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一名,主治医师8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4名、护理师7名。麻醉医生中获得博士学位1名,取得硕士学位8名,硕士在读4名。 一、学术影响: 科主任,马武华,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兼大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优秀人才省级培养对象, 广州中医药大学“十大杰出青年”。兼任广东麻醉学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常委,广州医学会血液保护学会副主任委员,广州麻醉学会常委,广东疼痛学会委员,《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库专家,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库专家,广东省药品注册审评专家, 广东省政府采购专家库专家, 广东省医疗机构医用耗材阳光采购评审专家库专家, 广东省、广州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专家,广州市政府采购专家库专家 副主任,庄新茂,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广东疼痛学会委员,广州市血液保护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广州麻醉学会委员。 王心田副教授,男,副主任医师,广州市血液保护学会主任委员和广东省临床输血学会 副主任委员 黎玉辉主治医生,广州市血液保护学会委员兼秘书。 二、医疗: 麻醉科临床业务范围:已开展手术麻醉包括心血管手术体外循环(每周5-8台)、神经外科、胸外科、骨科、普外科、乳腺科、泌尿外科、妇产科、肛肠科、耳鼻喉科、眼科、门诊介入治疗、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等。全麻比例近50%。开展的常规麻醉技术包括气管内麻醉,气管内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连续腰麻,神经阻滞麻醉(颈丛、臂丛及连续臂丛),针刺镇痛辅助麻醉,血液保护,控制性降压,有创动、静脉压监测,麻醉深度监测,肌松监测,麻醉气体监测,即刻血气分析,血糖监测,凝血功能监测,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插管, 彩超定位下的穿刺技术和超声心功能监测技术。临床麻醉:已超过15000人次/年,其中手术麻醉近10000多人次/年,无痛人流4000多人次/年,无痛胃肠镜接1000多人次/年,术后镇痛1000人次/年,带有中医特色的疼痛门诊:1000人次/年,急救复苏:180-200例/年。 医疗特色: 1 心血管手术麻醉 麻醉科每周需要承担5-8台心血管手术麻醉任务,基本上包含了所有种类、各种年龄段的心脏血管手术麻醉,如房室缺、法洛式四联征、各种瓣膜手术的置换、心包剥脱手术、体外循环下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等等。顺利安全地完成了数十台心功能Ⅳ级极高危病人的麻醉管理。 2 老年病人的麻醉 麻醉科每年需要完成的老年患者的麻醉近2000人次,90岁以上的患者每年数十台,积累了丰富的麻醉管理经验,苏醒快速、安静、平稳。 3 困难气道的处理技术 为提高全省广大麻醉医生应对麻醉学科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处理困难气道的能力,麻醉科在2008年10月举办了广东省首届也是华南地区首届《困难气道管理实用技术培训班》。 我国著名麻醉专家、广东省麻醉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陈秉学教授充分肯定了我院麻醉科在困难气道处理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和领先地位,并称之为是最具实用性的培训班。 该学习班充分显示了一院在困难气道处理方面的系统性、多手段、先进的理念、广泛的普及性和综合实力,奠定了一院在全省困难气道管理技术的领头作用。 4 围麻醉期血液保护 从1997年开始,麻醉科在广州地区率先开展综合性血液保护技术,血液回输大幅度增加,一院每年的手术量以15%左右的速度增加,但输异体血不但没有同比增加,还有所下降,对缓解本地血源短缺和遏制血液性疾病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围术期血液保护措施的临床应用与推广取得很好的成绩,得到各级领导及媒体的关注和支持,在同行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力。2001~2004年主持举办了“血液保护与安全用血讲习班”、建立广州血液保护网站、2003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荣获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5针刺镇痛辅助麻醉技术 麻醉不但开展了西医所有的最先进的麻醉技术,我们还保留了西医所没有的针刺镇痛辅助麻醉技术,中西药结合的应用使我们在减少药物的使用方面,在调节病人的内环境方面,在改善病人的术后康复方面具有我们独特的优势。 三、教学: 每年承担教学近200学时,包括七年制硕士班,中西医结合本科班,中医本科班,夜大、护理本科班,每年接受博士生、硕士生、轮科生、进修生、约140人/年。从2005起开始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麻醉学)专业研究生,从2006年开始培养麻醉学专业研究生,现已毕业11名,在读5名。 每季度一次的知名专家讲学。 每月两次专题讲课及病案讨论。 每周一次的英语学习。 四、科研: 在临床科研方面,早在70年代,麻醉科就开展了针刺镇痛和针药复合的麻醉研究。80年代又开展了对肌松药左旋箭毒的研究。90年代,术后镇痛等方面作了许多的临床研究工作。进入21世纪,麻醉科主要开展了在围术期器官保护、血液保护和针刺镇痛辅助麻醉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近10年来,麻醉科主持的省部、厅、局、大学科研项目有近20项。 麻醉科目前正在主持的科研项目有11项,包括: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社会发展项目3项,Braun贝朗麻醉科学研究基金1项,广东省中医药局建设中医药强省科研课题2项,广州中医药大学创新基金课题2项,广州中医药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1项。已完成的广东省、厅、大学和医院的科研项目有6项,参与的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中医药局和大学的科研项目有3项。 近8年在国内医学核心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30多篇。 五、成果: 从1997年开始,我科在广州地区率先开展综合性血液保护技术,对缓解本地血源短缺和遏制血液性疾病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围术期血液保护措施的临床应用与推广取得很好的成绩,得到各级领导及媒体的关注和支持,在同行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力。2001~2004年主持举办了“血液保护与安全用血讲习班”、建立广州血液保护网站、2003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荣获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我们主持的课题《异丙酚对心肌收缩性能的实验和临床系列研究》获大学医疗成果三等奖;《手术室实习专题网站》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育技术成果三等奖。参与的课题获2000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5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2006 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专题学习网站”获得2008年全国中医药院校教学软件评审优秀教学网站二等奖 六、专利: 研制的5项产品《一种新型双腔管》《改进型麻醉面罩》《气管插管用一次性牙套》《中心静脉测压尺的固定装置》《一种外科手术器械包》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七、专著: 主编1《手术相关医护人员英语口语》,2006填补了广东省麻醉学科在此方面的空白 主编2《围麻醉期风险与处理》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 正在主编3《双语临床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学与重症医学系主任吴新民教授也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围麻醉期风险与处理》,是我国详细论述麻醉手术期并发症发生、诊断、诊疗和预防难得的专著,它必将对提高我国的临床麻醉水平做出重要的贡献。” 副主编3大学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2007 参编及翻译教材8部。 (1) 《外科危重病监测与治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 《临床麻醉新理论及新技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 《麻醉相关并发症处理学》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4). 《肝脏移植麻醉学》 中山大学出版社 (5)《胃肠手术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6)《微创手术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7)《鼻窦手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8)《临床麻醉基本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 八、设备: 目前,麻醉科工作区由麻醉科办公用房、2个麻醉准备室、现代化的20间层流手术室(不含门诊2间)和1间可放置4-6张床的麻醉后恢复室、疼痛门诊、无痛人流室、无痛胃肠镜室和介入室组成。每个手术室均有背景音乐,其中百级2间、万级5间、10万级13间,配备多媒体闭路电视摄影监视系统,全套进口清洗消毒设备,每个手术间均配有世界著名品牌的麻醉机和多功能心电监护仪,配有血液回收机3台,弹力血栓描记仪1台,多功能血气电解质测定仪各1台,气体监护仪13台,体外循环设备1套,神经刺激仪1套,超激光治疗仪2台,ACT仪1台,经食道超声1台,每间均配有输注泵(含TCI泵)和各种保温设备,除颤仪1台,全套困难插管设备包括纤维支气管镜及视频2套, Shikani可视导芯(SOS),glidescope视频喉镜,McCoy喉镜(可调喉镜),各种喉罩,TracheoQuick(紧急气管穿刺套件),光棒(Trachlight),食管气管联合导管(combitube),Parker Flex-Tip tube (俗称鹰嘴导管)等。

推拿科

科室简介: 推拿是具有鲜明中医传统特色的专科,以治疗方便、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为特色的自然疗法。现代社会崇尚自然、回归自然,自然疗法为特点的推拿得到越来越多人认同、推崇,在国际医疗界也受到重视,古老的中医推拿正焕发新机。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综合科室。业务不断发展,技术精益求精,全心全意解除病人痛苦,同时为国内外培养了一大批推拿专业人才,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推拿界都有一定的影响。 推拿科在不断完善传统推拿手法基础上, 引进新技术、新手法,开展有整脊疗法、肌肉疗法、筋膜疗法,点穴疗法,小儿推拿。 在教学方面,承担了本科、七年制硕士班、非医攻博、专升本、各类大专班的教学和临床带教,招收培养来自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国的进修生。教学和临床带教突出传统推拿手法教学,重视手法基本动作的学习和训练,开展手法操作特征及其训练方法的研究。重视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专科特色 颈椎病专科 针对长期从事伏案工作者容易引起颈部疼痛、肩臂痛、头痛、头晕、神经衰弱、注意力难集中等进行探索和治疗,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治疗手法和自我保健方法,见效快,预防复发,提高从事伏案工作人员工作效率。随着对颈椎病、落枕等发病原因、推拿手法治疗机理的研究深入,颈椎病、落枕等治疗手法多样化、疗效显著。 腰腿痛专科 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手法是保守治疗较理想方法,也是本科专科专病开展得最早、疗效最确切的病种之一。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梨状肌损伤等疗效也是能够令病人满意治疗病种。 痛证专科 主要治疗风湿病、骨质增生、肩周炎、膝关节退行性变、踝关节扭伤、外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等。 点穴专科 点穴疗法对内分泌紊乱引起妇科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和内科慢性胃炎、肠易激惹综合征、胃下垂、便秘治疗手法独特、治疗效果独到。小儿脑瘫、中风后遗症、肥胖症等适宜点穴治疗。 小儿推拿专科 小儿推拿历史悠久,经过本科不懈努力,对小儿推拿挖掘、整理、发展、提高,形成了有一定知名度的小儿推拿疗法。主治小儿消化不良、疳积、吐乳、小儿腹泻、小儿多病体弱、消瘦、小儿遗尿、小儿脑瘫。 理疗开设有腰牵引、颈牵引、中频治疗、超短波、磁疗、针炙、火罐等治疗项目。

皮肤科

科室简介: 我院皮肤性病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临床学科。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是我们的特色。本专业力量雄厚,拥有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等高职称、高学历人员。由于在广大病者有较好的口碑,因而羸得大量的病人就诊。平均每日门诊量约三百多病人,峰值约五百门诊量,门诊量在本地医院同行中名列前矛。皮肤科病房每年收住院皮肤病人数百人次,病种多以药物性皮炎、湿疹、红斑狼疮、皮肌炎、带状疱疹、天疱疮等为主。开展的业务包括皮肤病,性病和医学美容。可以进行皮肤真菌检查、性病检查、皮肤病理检查,及各种激光、微波、冷冻等治疗,亦开展各种皮肤整形小手术及皮肤护理。对常见及疑难皮肤病如银屑病、白癜风及其他色素性皮肤病、红斑狼疮、皮肌炎、脱发,痤疮等有独到的治疗效果。

影像放射科

科室简介: 一、科室概况 我院影像放射科集常规X线、CT、MRI、DSA诊断和介入治疗为一体,是医院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人才济济、设备齐全。设有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有博士导师及硕士生导师多名。承担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临床医疗工作、研究生培养以及医学生临床教学实习工作,并接收和培养进修医生。拥有500mA以上大型X线机八台,其中直接数字化多功能X线摄片机(DR)四台,CR机一台,多功能遥控数字胃肠造影机、全自动钼靶X线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各一台。此外,还有2排和64排螺旋CT各一台,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核医学ECT机及多种计算机图像后处理工作站等先进医学影像学设备,可对全身各系统、各部位进行检查,对疾病进行早期正确诊断和微创治疗。我院已成功组建以影像放射科为主的一期和二期院内联网的最先进的数字化影像传输和存储系统(PACS),实现科内多部门和院内多科室间的联网会诊。 二、人员配置 影像放射科目前共有人员48人,包括教授1人、主任医师1名、副教授及副主任医师及副主任护师7人、高级工程师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医师组中医学博士2名,硕士12名。其中拥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介入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放射学会常委、广东省“千百十”校级培养对象和我院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对象周伟生教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委王芳军主任医师和杨贤卫副教授、黄勇副主任医师等一批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专家。 三、科室业务与优势 影像放射科日常开展业务有:X光透视、照片、床边摄片,螺旋CT,MRI检查及介入诊断和治疗等。除开展所有常规的影像诊疗技术外,在股骨头坏死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CT导引下穿刺活检和三维重建、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危重疑难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恶性肿瘤、血管闭塞性疾病、血栓病、股骨头坏死和输卵管性不孕症等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经验。尤其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影像诊断和中西医结合介入规范化治疗已经获得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到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等不同级别的资助达8项,已经逐渐形成一套国内领先严谨、高效的介入治疗不孕症方案。此外,对恶性肿瘤如肝癌、肺癌和盆腔恶性肿瘤等采用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在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重大疾病方面有显著疗效,多项成果在全国推广。 四、教学、科研与其他 影像放射科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998年至2008年共培养博硕士研究生35名。近三年每年承担博士、硕士、本科等各层次教学任务600多课时,主编教材3部,主持教学课题10项。 从1998年至2008年,影像放射科主持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1项、教育部重大课题1项、广东省科技厅课题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4项、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3项、广东省教育厅和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4项、校级课题18项等。获各级科研成果奖励7项,其中“中药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评价与机理探讨”获200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介入再通和中药灌注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研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2004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7年以来,影像放射科主编国家十一五研究生规划教材《医学影像学》、二十一世纪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临床医技学》等教材3部,主编或参编《肿瘤介入诊疗学》、《临床介入诊疗学》、《妇产科放射介入治疗学》、《骨关节创伤x线诊断》等专著18部。在全国、省级杂志公开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SCI收录的有3篇。 近10年来,我院影像放射科已主办过全国影像学学术会议和国家级学习班6次,省级及以下级别学术会议10余次。多次派人参加国内外重大学术会议并作专题演讲或专家讲座,在国内本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影响。

心胸血管外科

科室简介: 1.微创心脏手术,国内领先 2003年4月,陈海生教授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全胸腔镜心脏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同年9月又成功开展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2006年9月在胸腔镜辅助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国内开展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最多、最好的医师之一,曾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小切口、大手术不用开胸、安全、美观 2.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福音 据统计,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在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中排名第一,全国每年新增15-20万心脏病新生儿,广东省每年约有7000例先心病患儿出生,许多患儿等待救治。我科已开展了各种先心病心脏手术,如先心病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法乐氏四联征根治术,新生儿心脏病大动脉错位行大动脉调转术等高、难、复杂的心脏手术,是省内能开展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为数不多的医院之一。 3.心脏扑扑跳,搭了动脉桥 冠心病已成为中老年头号疾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能有效改善心肌缺血,延长生命。微创心脏不停跳搭桥不同于传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它是在心脏跳动下借助特殊器械完成心脏搭桥手术,它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的优点,减少了术后脑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好解决了高龄心脏手术的难题。陈海生教授已完成近500例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4.其他 心外科近年来开展了许多高、难手术,大血管手术十分成熟,开展了马凡氏综合征行主动脉根部替换术,DeBakey I型夹层动脉瘤行升主动脉+全主动脉弓替换术,Ⅲ型夹层动脉瘤行降主动脉替换或人工血管支架置入手术。03年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孙立忠教授共同完成国内首例主动脉根部替换+全主动脉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治疗马凡氏综合征合并Ⅰ型夹层动脉瘤。开展了重症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及瓣膜置换+冠脉搭桥手术。

乳腺外科

科室简介: 三外科的乳腺专科成立于1989年,目前拥有病床20余张。专科坚持以中医为特色、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手段,对各种良恶性乳房疾病进行诊断、鉴别诊断。通过钼靶全数字化检查,对微小钙化等病灶进行定位穿刺,并可进行微创切割,实现了早期癌、微小癌的早发现早治疗。跨入了乳腺癌可保乳的新时代,为现代女性提供更方便、更安全的治疗方法。中医药辨证治疗乳腺增生病、急性乳腺炎;中药阻断并逆转乳腺癌癌前病变;中药在乳腺癌放化疗期间的减毒增效在临床上都取得了肯定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提高了乳腺癌生存率,延长生存期,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手术治疗上开展了从最初的乳腺癌根治、改良根治到现在的前哨淋巴结活检、保乳根治术及肿瘤微创切割术,既提高了整体治疗水平,又符合了现代女性对美的需求。本科还开展了先天性乳头内陷矫形术、乳房肥大缩小整形术、乳房下垂上提术,术后乳房外形美观,瘢痕隐蔽。 乳腺专科特色治疗项目: 1.乳腺增生病:采用结合月经周期疗法。乳房是性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周期性的内分泌失调是乳腺增生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科运用经前疏经方片及经后调经方片的周期治疗,疗效显著。 2.乳腺癌:强调综合治疗,中医以扶正与祛邪相结合为总治疗原则。早期乳腺癌在积极手术的同时,强调术后的综合治疗及中医辨证治疗。晚期乳腺癌可手术患者,新辅助化疗及术后放、化疗同时,配合益气健脾及补肾生髓中药,可明显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提高手术切除率及放化疗完成率,改善生存质量。晚期乳腺癌不可手术患者,以扶正与祛邪为法则,攻补兼施,疗效肯定。另外,生肌膏、双柏散等外用药的运用,在加快晚期乳腺癌伤口的愈合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3.急性乳腺炎:内治与外治相结合,重视早期辨证治疗。外吹乳痈早期以通为用,以消为法,使患者避免成脓之苦,又不影响继续哺乳;如已成脓,需内托外排脓液;溃后,在托排的同时,运用生肌法,加快伤口的愈合。 4.乳腺单纯性囊肿:明确诊断,采用囊肿抽液术与内服药相结合的原则,疗效肯定。 三外科的心胸血管及普通外科专科拥有一批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的心胸血管外科及普通外科专家,现有副主任医师、副教授3名,高年资主治医师2名,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目前拥有病床20余张。 专科坚持中西医结合特色,治疗各种心胸血管疾病和普通外科疾病,尤其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手段治疗食管肿瘤、肺部肿瘤、纵隔肿瘤等疑难病症,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术后康复,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坚持救死扶伤的原则,开通绿色通道抢救各种心胸外伤取得显著成效,已成功救治各种心脏开放性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伤员4例,其他胸部外伤者不计其数。本专科有深厚的普通外科基础,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种外科急腹症、腹部及消化道肿瘤、甲状腺疾病、各种腹外疝、肝胆及泌尿系结石、泌尿男科疾病、外科感染以及其他外科疾病都取得显著的疗效。以中医药为主治疗各种周围血管病也是本专科的一大特色,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糖尿病足、各种静脉曲张(筋瘤)、四肢动静脉栓塞(股肿、青蛇毒)、下肢慢性溃疡(臁疮)等,有明显效果。 立足专科发展,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派出医护人员到国内顶尖的专科医院进修学习,开展心脏冠脉搭桥、心脏瓣膜置换、先天性心脏病矫治、主动脉瘤切除等心脏血管外科手术以及食管和气管支架植入、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等胸外科先进手术。

关节二科

科室简介: 一骨科在学术带头人,博士导师陈基长教授、骨伤专家黄志河副教授和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黄枫授主任的带领下,继承岭南中医正骨精髓,坚持中医正骨手法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种骨折、创伤,腰腿痛、骨关节炎,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 在创伤方面,运用中医手法、夹板治疗四肢骨折,特别在上肢骨折、老年骨折、小儿骨折手法复位在同行中仍处领先。对骨髓炎、大创面、褥疮等骨伤顽疾,采用中西结合的原则进行治疗,效果优良。对多发骨折、关节内骨折、脊柱骨折、骨盆骨折、严重粉碎骨折、开放创面、骨缺损、神经血管损伤等,运用AO固定新技术、关节镜下重建技术、显微修复技术进行处理,均获得满意疗效。配有先进的理疗康复设施,结合中药熏洗、熏蒸、外敷;内服中药:早期“理伤消肿口服液”、中后期“补肾接骨口服液”,专人指导锻炼,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功能恢复。 在骨关节炎方面,采用中医中药辩证施治,内外合治,能有效缓解疼痛,不影响工作生活,延缓关节退变的进程;对晚期增生严重、关节僵硬的患者,采用关节镜刨削冲洗、关节置换等现代手段,能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工作生活。陈基长教授治疗骨关节炎的经验方制成片剂“骨炎定”,在临床广泛应用,疗效确切,深受好评。 在腰腿痛的治疗,经多年摸索,已总结出一整套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以中医中药理论为指导,灵活运用牵引、中药离子导入、椎管内注药、正骨手法大推拿等方法,每年为近百住院患者解除痛苦,避免手术。对部分病情严重、腰椎不稳或滑脱的病患,采用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目前科室病床45张,理疗床5张,配有CPM、中药离子导入、中频治疗仪、牵引床等理疗设施,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7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4人)。 热情为患者服务。

肝胆外科

科室简介: 概况: 我院开展肝胆外科业务历史悠久,1964年就已经开始开展胆石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随后陆续开展胰腺炎、肝脏、胆道、脾脏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肝胆外科成为我院外科构架中的重要科室之一。 我科技术力量雄厚,拥有正教授两名,副教授4名,讲师两名,博士后一名,博士两名,其中大部分接受正规系统的专科训练,具有精湛的专科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全体医护人员具有较强的英语沟通协调能力,具备全英语教学、查房、医疗文件书写能力,多次为外籍患者服务,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 学科方向: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胰脾肿瘤: 我们已经开展了巨大胰头癌联合肝脏、高位胆管、胰头联合切除术;巨大肝癌右三叶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胆囊癌根治术等手术。积极探索急、危、重、疑难病证的诊治方法,开展疑难复杂大型临床手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西医结合中老年肝胆肿瘤患者快速康复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和明显的社会效益,在预防肿瘤治未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个体化肝胆肿瘤综合治疗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将中医药与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结合,既可克服现代医学对肿瘤治疗的盲区及薄弱点,又可提高肝胆肿瘤治疗的有效率,发挥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优势。 腹部微创外科:肝胆胰腺外科手术和腹部微创技术。开展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腹腔镜肝癌切除术;肝脏囊肿开窗术等多种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手术,中晚期肝胆肿瘤微创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急重症:我院开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急重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我院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历史悠久,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 我院拥有腹腔镜、胆道镜、RECP、EST、超声刀等现代肝胆外科微创设备,和DSA、射频机、实时动态超声引导等综合治疗设备,为开展肝胆微创业务和肝胆外科综合治疗提供硬件支持。 教学科研: 我们承担了中医外科学和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硕士班、七年制、本科、大专、成人教育的教学任务。中医外科学是重要的中医临床学科之一,是广东省级重点学科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精品课程,是中医院校各班种的必修课程。该科同时还承担临床的实习教学工作,也是进修生的培训基地,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肝胆外科专业人才,在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在临床科研方面,我科承担一项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多项省部级、厅局级课题,专科具有较高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水平,坚持中医特色,结合现代医学特点,研制胆道排石合剂、双柏散等特色专科制剂。 近年来,外科主编或参编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西医外科学》等著作十余部。近5年第一作者核心期刊发表文章40余篇。 肝胆外科团队将以精湛的专业技术,全方位优质服务,鲜明的中医药特色,确切的中西医结合优势为广大肝、胆、胰、脾相关患者服务。

肛肠科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外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专科。科室具有鲜明的中医专科特色,在肛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均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科室位于新住院中心楼二楼,拥有宽敞的中央空调病房和优美舒适的医疗环境。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医生7名,其中副教授3名、主治医师4名。现有开放病床25张,每年住院人数约1000人次,门诊量约15000人次,手术约800余台次。科室诊治的疾病主要包括:结直肠良恶性肿瘤、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等)、顽固性便秘、痔、复杂性肛瘘、肛裂、肛周疾病(肛周皮肤病、肛门瘙痒、肛周肿物)、各种肛门畸形(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手术、外伤所致)及肛门失禁等。开展多项临床创新、实用技术,如规范化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保留自主神经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痔上粘膜环切吻合术、高位复杂性肛瘘切除挂线术、针灸疗法用于术后尿潴留及促进术后肠道功能恢复,中药莱菔子敷脐用于减轻术口疼痛及降低术后尿潴留等。多年来我科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具有中医特色的辨证论治方法,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熏洗、坐浴、塞肛、灌肠、穴位注射、针灸特色疗法等治疗混合痔、外痔、肛裂、肛瘘、肛门瘙痒症、肛窦炎、便秘、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结直肠癌术后化疗副反应等,效果良好,并在治疗同时特别重视生活、饮食方面的调治及指导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科室承担了硕士研究生、医学七年制、五年制本科生、留学生的教学和临床技能培训。并面向全国招收培训进修生。 近年来,科室开展了大量结合临床的研究:“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外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医药疗法在大肠癌治疗中的应用、针灸在治疗术后尿潴留中的应用、《中医外科学》CAI课件的研制与开发、中药挤入剂型的研究和临床观察等。同时参与编写了《简明中医临床诊疗常规》、《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急腹症学》、《肛门再造》、《直肠癌外科治疗》及《新编中医学》(第二版)等著作。 目前,承担省部级课题1项,厅局级课题7项。 肛肠外科全体医护人员将继续秉承“病人至上、质量第一”的理念,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胃肠甲状腺外科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二外科是以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外科二级科室。我院中医外科学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校级重点课程。培养进修生、本科生,招收和 培养临床硕士、博士研究生、留学生。有省、部、厅、校级科研和教学课题多项。临床主要从事普通外科疾病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我们的宗旨是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对技术精益求精,为病人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1、二外科技术骨干 主任:池建安,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护长:林雪梅,主管护理师。 医生:郑泽棠,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医生:赵先明,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医生:谢晓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医生:陈育忠,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医生:程宇星,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医生:周文高,副主任医师。 医生:林少辉,副主任医师。 2、二外科专科技术特点 (1)基本情况 二外科位于住院中心楼北座,设备齐全,病房宽畅,环境安静优美舒适,共有编制病床26张,实际开放病床31张,其中抢救病房1 间,双人病房5间,三人病房6间。并设有检查室、小手术室、示教室。年收治住院病人900多人次。现有工作人员22人,其中医生8人, 教辅1人,护士13人;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5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 (2)主要专业方向 二外科采用中西医两套治疗手段,对普外科疾病进行诊治,主要收治范围有体表肿瘤、腹外疝、腹部肿瘤、急腹症,胃肠、甲状腺、周围血管、淋巴系统、烧伤、蛇伤、创伤及外科感染等疾病。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急腹症和预防术后肠粘连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目前可以由本科医生完成的普外科较重大的手术有:胃大部分切除术、全胃切除术、胃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腔内或腹膜后各种肿瘤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和甲状腺癌根治术、门脉高压断流术、大肠癌根治术、疝无张力修补术、大隐静脉抽剥术、截肢术、植皮术等。 3、临床科研工作 (1)科研主攻方向:①溃疡病穿孔与胃肠激素的相关关系研究;②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防治研究等。 (2) 开展的临床研究课题:①针刺治疗溃疡病穿孔与胃肠激素的相关性研究•省中医药局;②消瘀化石合剂防治体外冲击波对肾损伤机理的动物实验•省中 医药局;③扶正固本方影响大肠癌mdr-1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省中医药局;④胆道排石合剂对胆汁成分及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省中医药局;⑤疏肝清热利湿 法对胆道感染患者血中炎性介质的影响•省中医药局;⑥双柏散外敷辅助治疗下肢血栓性深静脉炎临床疗效的研究•省中医药局;⑦胆道排石合剂防治肝内胆管结石的实验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⑧消瘀化石合剂防治体外冲击波对肾损伤的实验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

综合科

科室简介: 综合科为我院高级病区,位于门诊综合楼12楼和13楼两层,分两个区(12楼为综合科A区,病床号1-26床;13楼为综合科B区,27-50床),开放病床45张,共有45套(间)房。计有单人房32间,1房1厅套房8套,2房1厅套房4套,VIP套房1套(该套房面积为300余M2,病人病房与书房相通,并配备有5间随从房,1个中型会客厅,1间厨房,配备专医专护)。综合科每个房间配备液晶挂墙彩电1台(套间则有多台),每个患者配备冰箱1台,所有病床均选用豪华电动多功能病床。 综合科主要收治国外和港澳台患者、国内高级干部及对住院环境要求较高的病人。主要病种以内科疾病为主,亦收治外科、骨科、妇科、肿瘤等专业对住院环境有较高要求的病人,并承担亚健康人群的体检业务和提供中医防病层面的干预治疗。 综合科的办科宗旨是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目标是把综合科办成体现我院一流技术,一流服务的科室,成为我院专家对外展示医术专长的平台,综合科医师将成为各专家教授与病人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我科设康复治疗室,提供各具特色的中医治疗项目。计划引进中药熏蒸机等设备,使用不同配伍的中药熏蒸治疗,针对各种慢性病、亚健康状态有较好的疗效,特别是慢性肾衰竭早中期保守治疗的病人,特定配伍的中药熏蒸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疗法。针灸科庄子齐教授派驻我科,为患者提供高水平和便捷的针灸推拿治疗服务。 综合科负责人为杨小红教授和杨忠奇教授(兼),综合科专家组由首席教授陈镜合等知名专家教授组成。管床医师为刘琼副教授、于扬文主治医师、欧志穗医师、余燕娜医师、纪晓栋医师等内科医师。护士长和护士共18名。全科医护人员均须通过礼仪培训。 综合科的管理,参考广州其他大医院高级病房管理模式,结合我院具体情况,将采取以内科管理为基础,其余各学科专科疾病自管的管理模式。所有的住院病人均由综合科医师根据其具体病情,联系专业对口的教授会诊,制订诊断治疗方案,使诊疗质量和服务达到我院一流水平。 对于就医环境和医疗服务要求较高的患者,综合科是很好的选择。

风湿免疫科

科室简介: 一 、概况 (一)科室基本情况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八内科源于1984年的综合科,当时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及金匮教研室共同组建,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以“经典回归临床”为理念,将仲景学说应用于风湿免疫疾病与内分泌疾病的治疗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经典理论优势,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坚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在风湿免疫病及内分泌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不断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全国同行中居于领先地位。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专业博士、硕士培养基地。2003年9月被遴选为广东省中医药局“风湿病重点专病”,2004年提前通过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重点专科验收,确定为广东省中医药局风湿病重点专科专病。 (二)科室发展情况 1984年7月,在住院南楼五楼设立“华侨病区”,共有病床35张,初步确立了以中西医结合防治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为科室发展方向。科室在医院领导的关怀下,在科室创始人熊曼琪、陈纪藩的带领下,以“经典回归临床,紧跟时代步伐”为指导思想,在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上取得较好疗效,受到国内外患者的好评。 1987年7月,科室迁至住院北楼四楼,设有病床47张,所治疗病种也由类风湿病及糖尿病发展至多种风湿免疫病及内分泌疾病。1990年1月“华侨病区”更名为“综合病区”。此后十余年时间中,综合病区立足于临床,在类风湿关节炎及糖尿病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较大成绩。 2003年2月综合病区迁至住院中心楼五楼,更名为“六内科”,共设病床45张,分为风湿免疫病组和内分泌组。科室在立足中医经典回归临床的基础上,紧跟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建立了一整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风湿病中医药诊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和临床疗效评价体系,逐渐实行单病种管理,使中医药防治风湿病的水平居于我省领先地位。 2009年1月6日迁至新门诊大楼十一楼,正式成立“八内科”,以诊治风湿免疫性疾病为主,共设病床49张。 (三)历任科主任、教研室主任 1984-1993年:综合科主任:熊曼琪,副主任:廖世煌,梁柳文;金匮要略教研室主任:廖世煌 1993-1997年:综合科主任:黄仰模,副主任:廖世煌 林安钟;金匮要略教研室主任:廖世煌,副主任:黄仰模 1997-2003年:综合科主任:蔡文就;金匮要略教研室主任:廖世煌,副主任:黄仰模 2003-2005年:六内科主任:蔡文就,副主任:林昌松;金匮要略教研室主任:黄仰模, 副主任:林昌松 2005-2008年:六内科主任:蔡文就,副主任:林昌松;金匮要略教研室主任:林昌松 2009年-:八内科主任:林昌松;金匮要略教研室主任:林昌松 (四)人才队伍情况 现有技术人员24人,其中医疗教学组11人,教授5人,副主任中医师4人,讲师1人,助教1人,教辅人员1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人;护理组13人。 陈纪藩,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重点专科专病中医风湿病学术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广东省名中医,第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院长等职。 廖世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金匮教研室主任。 黄仰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金匮教研室主任。 林昌松,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研室主任,第一附属医院八内科主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南六省风湿病防治协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抗风湿联盟常务委员。 刘晓玲(女),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事科科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关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工作委员会委员。 陈光星,副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刘清平(女),副主任中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刘丽娟(女),主治医师。 雷旭杰、徐志锐(女)住院医师。 二、技术优势与成就 八内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风湿免疫病医疗、教学及科研基地,承担中医经典《金匮要略》教学任务。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与发展,八内科目前在风湿免疫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科研等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得到广大患者与同行的好评与认可。 在诊治风湿免疫性性疾病方面具有鲜明中医特色,已建立了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性关节炎等多病种的诊治、疗效评价和护理规范,提高了中医风湿病的临床水平。在《金匮要略》治痹思想指导下,提出久病多瘀多虚,寒热夹杂的新见解,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基础上,研制出通痹灵片、通痹灵合剂等系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制剂,临床疗效显著,并开展了针、灸、熏、洗、敷、中药汽疗、中药中频离子导入、中药熏蒸、宽谱仪照射、中药外敷和针灸拔罐等多种外治法,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接受本专科治疗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各国,扩大了中医药治疗风湿病在国内外的影响。 2000年,《南方都市报》以“身处澳洲患重病 遭夫离弃同胞相助”报道了我科收治身患重症类风湿关节炎的澳门同胞欧阳莲女士,港澳电台和报纸同时报道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类风湿取得良好疗效和社会各界资助关心欧阳莲的感人事迹,在东南亚地区引起强烈反响。2001年我院风湿专科成功治愈身患强直性脊柱炎的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邓健同学,邓健同学毅然放弃了免试入学多所重点大学的机会,并以优异成绩考取我校七年制中医学专业。邓健同学的肺腑之言“中医救了我,我要学中医”对中医界产生了强烈震撼!《羊城晚报》、《南方日报》、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曾作专门采访报导。陈纪藩教授先后被邀请到日本、澳洲、台湾、香港等地讲学,受到好评。 三、科研、教学与其他 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日合作课题等20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性狼疮作用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痹灵对CIA小鼠滑膜细胞IL-1β、TNFα基因表达的影响”,中日合作课题“汉方制剂治疗难治性疾患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价”、“慢性关节炎汉方治疗药通痹灵的免疫作用机理”等,总经费达250余万元,建立了一整套风湿病药物的成分筛选、疗效评价和机理研究的方案,先后在中华系列等杂志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论文被引用119次。组织了2次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1次国际会议大会发言,3次国际会议壁报交流。2005年2月我科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和系统性红斑狼疮”顺利通过国家基金委组织的专家组验收,评为“A级”。2004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6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中医药抗风湿病的机理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研究也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较大地促进了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风湿专病的建设,促进了中医药防治风湿病的学术推广和经典名方的运用。 金匮教研室先后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部级及校级教学课题6项。1998年《金匮要略》被评为校级重点课程,2006年《金匮要略》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 “金匮要略教学理论结合临床研究”被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1995年教学成果一等奖, “金匮要略临床科研促教学的研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1998年教学成果特等奖,2005年“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金匮要略课程建设与研究”获2008年度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金匮要略精品课程网站”获2008年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成果一等奖。金匮教研室于2005-2008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教研室”。 2000年主编出版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金匮要略》。2001年又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的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金匮要略讲义》的主编单位,出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金匮要略.案例版》、《中医临床基础学》,《中医经典选读》,教参有《金匮要略教与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方歌诀新编》、《经方临床应用》、《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与临床运用》。在编教材有《中医经典选读》、教参《金匮要略百题精解》等。新开设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经典与临床方向班,自编教材《经典名方临床应用》、《经典研究思路与方法》。承担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中医经典与临床方向班《金匮要略》教材建设研究”。先后培养博士生10名,硕士生20余名,多名学生分别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香港“求是”奖学金,广州中医药大学“联邦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等荣誉,其中2人毕业后分别在美国NIH和日本神户医科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人在英国从事医疗工作,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高层次的优秀人才。

血液科

科室简介: 我院七内(血液)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暨广东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的重点专业方向,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学科,广东省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血证(血液病)省级重点专科,广州中医药大学血液病重点专科,国家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协建单位。从1984年起,本专科成为全国中医血证急症研究协作组组长单位,负责协调、指导全国中医医疗、科研机构间的血证急症临床、科研协作攻关,对新时期全国中医血证学术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20多年来,本科从着重研究中医药防治上消化道出血(呕血、便血)入手,并逐步扩大研究范围;目前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血液病为研究重点,拥有43张标准专科病床(含4间标准层流病房,1套高级贵宾病房)、1个研究室和3间专科门诊,专职医务和科研人员20余人。 自血证研究组成立以来,三代血证专科工作人员开疆拓土,不断进取,取得了一系列临床、教学和科研成果。1986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点,1993年正式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9年开始招收博士后流动人员,共培养本科生数千人,硕士研究生50余名,博士研究生20余名,博士后流动人员1名,先后主编和参编专业书籍20余本,其中有影响者如《血证要览》、《中西医结合血液病治疗学》和《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等,获得各界好评;先后研制开发出中成药10种,其中紫地宁血散成为国家新药。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症等,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影响远播省内外和港澳台、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 一、人才梯队建设 本专科队伍由老中青三代医生组成,人才梯队合理,技术力量雄厚。目前本科拥有教授3人,博导2人;副教授5人,硕导3人;主治医师2人;全部医务人员拥有研究生学历,包括硕士12人、博士2人、博士后1人。在学研究生6人,包括博士生3人,硕士生4人。学术带头人丘和明首席教授是国家教委批准的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全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中医血证急症研究协作组组长;后备学术带头人杨洪涌教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血栓病分会和瘀血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等;刘安平主任中医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杂症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青年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等职。此外,尚有一批年富力强的青年血液病专家正在茁壮成长。 二、科研项目及成果 本专科曾经或正在主持国家攻关、支撑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部省级科研项目18项,厅局级课题20项;其中研制紫地系列止血制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等出血病证的研究,曾先后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重大科研成果奖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的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其中紫地宁血散获卫生部新药证书,转让药厂,批量生产,投放市场,被连续指定为全国中医院急诊科室必备中成药。已顺利完成的课题包括“中医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辨证论治配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科委课题),“紫癜灵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内外合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与分子机制的研究”、“清毒饮和养正片诱导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均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等;目前正进行研究的科研项目有: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项目---“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临床应用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丘和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蒿琥酯对人原代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最佳作用靶点的研究”等国家级项目3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清毒饮和养正片配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更佳用药时机及量效关系的研究”、“活血化瘀法诱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蒿琥酯对人原代白血病细胞增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珠三角汉族人群易栓症致病基因及活血化瘀干预作用靶点”,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中药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患者BMNC来源DC的诱导作用”等部省级课题7项,以及厅局级课题5项。 三、医疗特色 20多年来,本科形成了以中医疗法为主、中西医联合,两条腿走路,内治、外治相结合,毒副作用少,疗效较高,价格低廉等鲜明的专科特色。简介如下: 1、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系统肿瘤 对于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采用中医辨证序贯疗法,配合西医化疗、基因治疗等疗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新型的个体化分层治疗,使抗肿瘤作用得到充分提高,而毒副作用又能显著降低;对不适宜化疗者则主要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实践证明,该方案能明显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疗效较高,价格较廉。 2、中药活血解毒,祛瘀生新为主治疗骨髓增殖性疾患 对于慢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骨髓增生性疾患,主要采用活血解毒,祛瘀生新为法进行个体化治疗,与西医疗法比较,毒副作用少,疗效稳定,价格低廉。 3、中医药内外合治再生障碍性贫血 采用内服中药辨证论治,结合自制的中药透皮药膏外用穴位敷贴以填精补髓生血,酌情加用西药,疗效明显提高,毒副作用降低,输血量减少,费用较低廉,颇受患者欢迎。 4、中医药为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 以中医辨证清热养阴、凉血止血,清、疏、平、养相结合,调节免疫功能为主,酌情加用少量西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等,近期、远期疗效均好,副作用少,价格低廉。 5、中医药辨证治疗各类贫血、出血、黄疸、白细胞减少 中医药为主辨证个体化治疗G6PD缺乏症、地中海贫血(中医疗法可减少其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减轻病情、减少输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难治性缺铁性贫血,以及咳血、尿血等各类贫血、出血、黄疸、白细胞减少症,安全有效。 6、紫地合剂洗胃/灌肠治疗消化道出血 采用紫地合剂冰冻洗胃法抢救治疗消化性溃疡、胃炎、肝硬化等所致之中重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紫地合剂保留灌肠法治疗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等所致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疗效较好,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 四、主要诊疗项目 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淋巴瘤、地中海贫血、蚕豆病(G6PD缺乏症)、缺铁性贫血、营养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易栓症等疑难血液病,以及呕血、便血、咳血、尿血、血栓性脉管炎等各类出血、血栓栓塞性疾病。 五、主要制剂 紫地系列止血剂(紫地合剂、紫地宁血散、紫珠草注射液)、生血片、紫癜灵片、活髓片、活髓膏、清毒饮/清毒片、养正片、瘀毒清丸等。

肾内科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专科自从1971年成立以来,致力于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目前肾病专科已拥有42张病床,包括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和肾移植三个组成部分,是治疗手段齐全、功能比较完善的肾病专科。本专科现有人员16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5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学术队伍结构基本合理。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洪钦国教授从事肾脏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对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要研究方向 (一)肾小球疾病临床研究 对常见肾小球疾病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IgA肾病、狼疮性肾炎等,建立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规范化标准,指导中医临床,临床疗效显著。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综合治疗 肾病专科已经建立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辨证、疗效评定标准,为中医临床规范化奠定基础。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针剂、灌肠、外用等方法,进一步提高中医疗效。 (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治疗 提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病机为“脾肾虚衰为本,浊瘀为标”,用中医补肾健脾、活血化浊法治疗,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其医疗费用、延长生命。 (四) 肾移植的中医治疗 经过不断的探索,在肾移植术前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纠正其不利的因素,使患者身体处于较好的状态,有利于手术的进行及术后的恢复。在肾移植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如感染、肾功能延迟恢复、急慢性排斥反应、营养不良、红细胞增多等,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法,能提高临床疗效,提高移植肾/人的存活率。 专科特色 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对肾小球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保守治疗等,以中医治疗为主。对危重、难治性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患者和肾移植患者,则配合西医治疗,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治疗方法多样化:有口服药(汤剂、片剂、丸剂、胶囊、冲剂等)、针剂、灌肠、外用药、针灸等,可单用或综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 诊断手段现代化:借助现代先进仪器设备如MRI、CT、彩色多普勒、电镜、免疫荧光镜等,明确诊断,指导治疗。 先进的现代治疗手段:血液净化中心拥有先进血液透析机16部,是华南地区中医系统医院中最大的血液净化中心,能开展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腹膜透析等各类血液净化技术,年透析病人次数达6500。本专科率先在全国中医系统中开展肾移植。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肾移植术前、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等等方面有很好的疗效,肾移植成功率在95%以上。 以科研促临床:近年来,共承担各级课题20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肾复康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及“中药治疗维持性血透的临床研究”通过鉴定,其成果在本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主编、参编专著26部,发表论文120篇。

神经内科

科室简介: 四内科是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2个主攻方向,即神经内科(脑病专科)和热病专科,其中神经内科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脑病重点专科。 本科室共有医教研人员16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4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6名;获得博士学位3名,硕士学位8名。科室注重人才培养,先后派出多名医生前往英国、北京、西安、天津等地学习神经系统新技术、新疗法,提高了学术队伍的整体水平。 一、收治病种 (一)神经内科:神经内科疾病的类型包括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免疫性疾病、脱髓鞘疾病、变性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神经肌肉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及功能性病变等类型,常见的病种有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脑出血、脑炎及脑膜炎、急性脊髓炎、多发性硬化、格林巴利综合症、视神经脊髓炎、帕金森病、舞蹈病、癫痫、肌萎缩侧索硬化、肌营养不良、周期性麻痹、面神经炎、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头痛、头晕、焦虑症等。 (二)热病专科:主要收治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系统感染和免疫性发热及不明原因发热等病种。 二、特色经验 经过多年的不断积累总结,在本科常见病的诊治规范化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经验,主要表现在:1)总结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治疗中风的经验,研制出中风1号、2号、3号和醒脑1号、2号方,通窍解毒合剂、通窍胶囊,结合中医院综合疗法(如针灸、按摩、弱激光治疗、超声波治疗仪等),治疗中风(脑梗塞和脑出血)病人数千例,有效率达93%。2)运用温病芳香开窍法治疗感染性脑炎、脑梗塞、脑出血等脑病,提出不能以昏迷而限定开窍法的使用,从而挽救了大量尚未完全死亡的脑细胞,提高了疗效。3)以温病伏邪理论为指导,以中医清热透邪养阴法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红斑狼疮,可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减少西药的应用,提高疗效。4)逐瘀通腹泻热灌肠方法治疗颅内病变患者,对促进体内毒素的排泄,改善胃肠蠕动,减轻颅内压力、促进神志恢复,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三、新技术应用 在规范化应用常规诊疗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本科还积极引用新技术,以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主要有: 1、半导体激光鼻内照射治疗技术:主要适用于脑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二级预防和康复治疗,延缓心脑血管病的进程,降低急性发作率,促进脑血管病的康复痊愈。 2、急性脑梗塞中西医结合介入、溶栓治疗技术:适用于脑梗塞急性期病人,运用中西药介入或静脉溶栓,并结合中药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起到缩短病程,最大限度恢复脑功能的作用。 3、脑循环治疗仪:本治疗仪应用国际上最新科研成果,采用数字频率合成技术,产生安全有效的治疗电流,通过粘贴于患者体表的电极,无创引入小脑顶核区,从而改善脑供血状态和神经传导失调症状,增加大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最终达到改善脑循环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脑缺血及与之相关的疾病如脑梗塞各期、脑供血不足、脑出血恢复期、脑外伤后遗症、大脑认知障碍、中风高危人群的预防等多种脑部疾病的治疗

呼吸内科

科室简介: 概况: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成立了呼吸专科成立于1989年,现设专科病房和门诊。病房设有43张病床,9位在职医师(硕士以上学位7人,博士1人),13位护士,1位实验室专职研究人员,承担着呼吸科医、教、研等各项工作。医护人员分别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病研究所,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北京朝阳呼吸病研究所、上海中山医院呼吸病研究所进修学习,师从钟南山、谢灿茂、王辰、何礼贤等教授,掌握了呼吸系统疾病的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尤其是疑难重症的抢救和护理。近几年,科室配置了多台各型先进的呼吸机、支纤镜、肺功能等先进仪器设备,开展了多项新的诊疗技术,为病人提供“高质、高效”的服务。专科年出院病人数800-900人次,门诊年就诊病人数超过1万人次。经过这几年的建设,我院呼吸内科专业力量也已日益强大,老、中、青学术梯队已形成,成为国家中管局呼吸病重点专科协助组主要成员。2003年被批准为广东省中医药局中西结合呼吸病专科中心。 医德医风:历任科室领导在院党委及医长的领导下,重视医德医风建设。科内医务人员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工作耐心细致,多人多次拒收患者及家人红包,受到患者的好评,多次收到表扬信件。在诊疗过程中,突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精神,在历次的行风评议中,成绩均位于全院前列。科室及员工多次被评为优质服务集体及个人。 专科特色:呼吸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呼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的趋势,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危害严重,治疗困难,病人预期寿命显著缩短。近年来部分人口调查显示,我国15岁以上人群中COPD的患病率为3.17%,据报道我国每年因COPD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100万,并大约有5—10倍的人因此致残,并且据预测,至2030年,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此病,2000万至3000万人因此患病或致残。据国家卫生部的统计资料表明,从1987年至今,在农村前10位,主要疾病的死亡率中呼吸病一直居于首位;在城市其死亡率于1988年上至第三位,至今仍排在心血管病之前,而在我国“重心轻肺”的现象普遍存在,全国各省市许多著名的医学院校,大多设有心血管病研究所,但呼吸疾病研究单位却廖廖无几。80年代后,北京、上海、广州的著名医学院校先后成立了呼吸疾病研究所,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等进行了临床、实验研究。进一步确立了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扩张、肺部感染、肺癌、气胸、胸腔积液等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随着影象学技术、支纤镜技术和肺功能技术的发展,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日益提高。此后,以广州、上海、北京为主要培训基地,这10多年来培养出一批呼吸病专科医师,先后在各地大型医院建立了呼吸专科病房及专科门诊,呼吸专科队伍日益壮大,更好地为广大的呼吸病患者服务。近年来,国内外呼吸专科医师们致力于慢阻肺、哮喘、肺间质纤维化、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肺栓塞等疾病的深入研究,在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方法、预防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尤其是在治疗方法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新的治疗途径,大大地推动了国内外呼吸内科专业的发展。 结合本专业特长,我们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优势,在防治感冒、咳嗽、喘证、哮病、肺胀、咯血等疾病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近几年,我科开展多项各级科研课题研究,重视总结中医药治疗呼吸病的临床经验,开发中医药新药,为解除患者的疾苦做出贡献。 我科非常重视发挥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优势,为了继续学习中医药理论和国内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为了提高中医药治疗效果,我科每年都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科内定期组织理论学习;请邓铁涛教授讲课、定期查房;派出人员到其他院校进修学习,师从任继学、晁恩祥等名老中医;派出人员参加全国“名老中医学习班”;组织呼吸内科中医药临床沙龙,交流中医药治疗呼吸病的临床经验体会。经过这几年的学习,我科人员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和中医药治疗临床技能都明显提高,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取得较好的疗效。 临床特点:通过以上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我科在中医药治疗哮喘、慢阻肺等常见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创立了中医药的诊疗方案,开发了多种专科用药,中医药治疗哮喘、慢阻肺已成为我科的专科特色和专科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肺间质纤维化、肺栓塞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我科也开展这些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养阴活血法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其机理,和北京东直们医院武维屏教授一起探讨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我们也探讨了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肺栓塞的临床疗效及其机理,参加了北京朝阳医院王辰教授组织的肺栓塞治疗协助小组。今后,我科将继续致力于中医药治疗哮喘、慢阻肺、肺间质纤维化、肺栓塞等肺部疾病的临床研究。 我科医护人员均经过中西两套培训,配备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临床中西诊疗水平日益提高,并有较强

糖尿病专科

科室简介: 六内科是糖尿病专科。在蔡文就、李赛美、朱章志主任带领下,有临床经验丰富的多位教授、副教授,师从著名中医糖尿病专家熊曼琪教授。一直从事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继发性磺脲类失效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针对糖尿病五脏虚弱、因虚邪盛的病机特点,在治疗上重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以全方位控制血糖、血脂、血压、体重,防治慢性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为治疗目标,采用健脾益肾、化湿祛瘀、行气通腑、通阳化气等为主要治法,治疗糖尿病取得良好疗效,诊病细致入微,用药精当,态度和蔼,广受病人好评。 本科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针对糖尿病病人的辨证施护、饮食调护、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的应用和胰岛素的注射方法及预防低血糖反应和其它并发症发生的健康宣教。如饮食上注重控制饮食总热量的摄入,合理搭配食物营养成分,讲究定时定量进餐等;运动上指导病人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及注意事项;根据降糖药的特点指导病人在餐前、餐时或餐后服用,出院之前教会病人自我注射胰岛素或监测血糖、以及时处理低血糖反应的方法。 近年开展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高血糖症取得较好疗效。

心血管内科

科室简介: 我院心血管内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授予点,是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和大学的重点专科。 本专科拥有国内知名、医术精湛的专家教授,技术力量雄厚,共有30名医护工作人员,其中有全国、省名中医2名、教授6名、副教授5名、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7名,主治医师4名。设有住院病床43张(其中心血管重症监护病床4张)和心血管病专科门诊。 专科发扬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特色,并且与时俱进发展现代医学新技术,研制具有专科特色的中药制剂10种,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处理心血管病高危因素具有卓著的疗效,如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急性脑中风、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凡符合溶血栓治疗条件的,都做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达国内领先水平,并加用中药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专科1995年开展了临时起搏和安装永久性埋藏起搏器技术。2001年起与中山大学第一医院合作开展冠心病介入技术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技术。 专科具有先进的诊断治疗设备,配有美国GE公司最新的MEDICAL SYSTEMS心电中央监护系统、日本光电遥测心电监护系统、美国惠普心脏彩色超声诊断仪Aangilent5500型、活动平板心电图机、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仪、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仪、荷兰菲利普数字减影系统、螺旋CT、核磁共振、经颅多普勒、除颤器、呼吸机、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仪、体外反搏仪(四台)、康泰8000心电工作站(含高频心电图、心室晚电位、心率变异性、心电向量等检测)、心脏电生理刺激仪、临时心脏起搏仪、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等诊疗设备。 专科承担博士生、硕士生、五年制本科生、进修医师等《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心脑血管病证的教学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等科研课题16项。 专科树立“仁、和、廉、勤、精、新”的理念,以人为本,以对患者高度责任感,竭诚为患者服务。

口腔科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具有国内一流的诊治技术和现代化的先进设备。科室分设口腔内科、颌面外科、口腔修复、正畸、牙科美容和种植牙等。 口腔科创立于1952年,是我院的一个特色科室。科室在各届领导的关爱下,逐渐发展为功能齐全、设备一流、学术地位领先、集口腔医、教、研于一体的医疗机构,现有主任医师二人,副主任医师二人,高年主治医师四人,医师四人,技师一人,护士六人。设备的先进性,人员的专业性,使科室整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飞跃。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景向东教授是广东省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口腔颌面外科及牙种植等,主持多项省市科研课题。 口腔颌面外科诊治范围: 拔牙,人工种植牙,牙槽手术修正,口腔颌面部炎症,头颈颌面部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颌面部外伤,先天性唇腭裂,颞下颌关节,涎腺疾病,三叉神经痛,面痛,其他口腔颌面部疑难疾病。 口腔内科诊治范围: 补牙,龋齿,牙体牙髓病,牙根尖周病,牙龈红肿、出血,口臭,牙龈炎,牙周炎的系统治疗,超声波根管治疗,超声波洁牙,漂白美白牙齿,口腔粘膜疾病,儿童牙病等。 口腔修复科诊治范围: 镶牙,固定义齿,局部活动义齿,全口义齿,黄金烤瓷牙,金属烤瓷牙,全瓷牙,缺牙的牙根种植及牙冠修复等的。 口腔正畸科诊治范围: 矫治各类青少年的牙颌面畸形:牙排列不齐,牙排列拥挤,牙间隙过大,牙齿错位异位萌出,上颌前突(哨牙),下颌前突(反颌),睡眠打鼾症等。 口腔科所有医疗器械均已作严格消毒,一人一机头,口腔检查弯盘采用一次性材料,严防交叉感染。先进完善的消毒灭菌和水处理设备,是医疗安全的可靠保障。就诊时,各位牙病患者可按所患病症指定各专科的医生为你诊治,或由可是代为安排。 口腔科诊室设有空调,播放悠扬的音乐、环境优美、高雅。为了方便广大患者就诊,口腔科在星期六星期天全天照常开诊。为节省就诊时间,我们欢迎提前电话预约36591335。 全体医护技人员,将以星级服务标准、优良的技术和质量、合理的收费,提供让广大患者放心的医疗服务。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提醒您:请关爱您的牙齿,保护您的健康,完善您的微笑,美化您的生活!

眼科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其中眼底病是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病,眼科博士、硕士培养点,中医眼科博士后协作单位。现有医生13人,其中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9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1人。拥有非接触眼压计、眼底照相造影机、眼电生理检测系统、视野检测仪、眼超声诊断仪、进口高级手术显微镜、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仪、玻璃体切割机、眼底激光治疗仪、角膜曲率计、同视机及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眼系统等先进医疗设备,能够开展各种眼科手术。   特色:注重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将中医整体辨证治疗与现代医学检查及治疗有机结合起来,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性病变、视神经病变、黄斑变性、高度近视、葡萄膜炎以及手术治疗白内障、视网膜脱离、近视等方面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在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中培养出大批高级专业人才,在眼底出血性疾病、变性眼底病、免疫性眼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等研究方面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或领先水平,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学科的学术发展在华南地区起着积极领头作用,多次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的支持,已有二项课题通过国家鉴定,并分别获1997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耳鼻喉科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是以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是耳鼻咽喉科博士、硕士培养点。《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重点课程,有部、省厅、校级科研课题多项。   1956年以后,随着广州中医学院的开办,在学校设立了眼喉科教研室,1964年之前学校已有简单的门诊部,耳鼻喉科由杨志仁、王德鉴二人坐诊。1964年附属医院成立,新门诊楼启用,设立了眼、喉科诊室及配套的治疗室、隔音室、暗房等,耳鼻喉科由杨志仁、王德鉴、张述清三人坐诊。从1970年开始,陆续有应届毕业生留校以及历届中医学院毕业生和西医院校的耳鼻喉科医师调入,队伍不断壮大。随着学科的发展,1972年在国内率先成立了耳鼻喉科教研室,1974年,医院耳鼻喉科开始有病床,与外科、妇科共一病区,眼、耳鼻喉两科共有病床7张,耳鼻喉科有医生11人。1979年10月南楼新病房启用,转入新病房,眼、耳鼻喉科各10~12张病床,耳鼻喉科有医生20人。1982年9月,眼、耳(五官病区)搬上南楼四楼东侧合成一区成为五官病区,各有病床17张,耳鼻喉科有医生19人。1989年9月,耳鼻喉科搬至南楼西侧(眼科在东侧),独立成科,有病床35张(可加至39张),医生17人。1997年10月,医院压缩病床,眼、耳鼻喉科减至各21张病床(可加至27张),耳鼻喉科有医生15人。2002年春节,搬至新住院中心楼,耳鼻喉病区有病床23张,医生15人。   我科自1960年开始先后主编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耳鼻喉科学全部1~5版规划教材(无6版规划教材),同时还主编了在国内影响较大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以及与五版规划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丛书《中医耳鼻喉科学》,并于2003年主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以上教材、教参及百科全书的出版,奠定了本学科的基础,成为中医耳鼻喉科医疗教学、科研的权威性医籍,对本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亦确立了我院中医耳鼻喉科在国内学术界的领先地位。另外,我科受卫生部委托于1974、1984、1986、1988年相继举办了四届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师资培训班,为全国中医院校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耳鼻喉科师资骨干。

消化内科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二内科)始建于1964年,是我院最早设立的内科病区之一,主要从事脾胃消化病、神经肌肉病临床研究,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属下的主要临床科室之一,1987年成为国家的博士点,1998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已培养出站2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主任委员邓铁涛)。200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带头人:刘友章教授。二内科拥有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以及首席教授邓铁涛教授、王建华教授、劳绍贤教授、许鑫梅教授等一批知名专家教授。近年来二内科与脾胃研究所合作共同承担包括国家七五攻关项目《脾虚证候发生机理的研究》、八五攻关《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期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脾虚证消化吸收障碍型功能基因谱与模式识别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脾胃湿热证证治规律及其病理本质研究》等国家级及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40余项,主编或副主编《胃病中西医诊疗与调养》、《中医胃肠病学》、《消化道病理与临床》、全国通用教材《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教材《中医内科学》、参编《疑难病症精华》等专著30余部。于等奖2项,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 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学历高、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多是二内科人才梯队的特色,一切为了病人满意是我们的宗旨,如何少花钱治好病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坚持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是我们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二内科拥有OLYMPUS电子胃镜及电子肠镜、伽利略呼吸机、B超仪(FUKUDA3500)、大肠水疗机、胃肠动力测定仪、血氨测定仪、氦氖激光治疗、超净工作台、倒置显微镜等临床、科研仪器,价值约300万元。主要领先技术项目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肝硬化、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上消化道出血、炎症性肠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多发性硬化、皮肌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开科以来共收治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俄罗斯等国外患者约700人次。 二内科下设三个研究方向: 脾胃消化病研究方向: 刘友章教授,二内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消化学科带头人。周福生教授,二内科副主任,脾胃所副所长、内镜室主任。二内科与脾胃研究所密切合作并成立了脾胃消化病研究中心,有一批知名脾胃专家,如劳绍贤教授、许鑫梅教授、刘友章教授、周福生教授等,带领邱向红副教授、黄志新副教授、邝卫红副教授、熊文生副教授、罗琦讲师等一批中青年骨干,在脾胃消化病诊治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年门诊量达8万多人次,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先后研制的胃炎消、和胃片、胃肠宁、胃热清、肠炎灵、消胀冲剂、健中愈疡片、眩晕康等中成药已得到医生患者的广泛好评,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肝病研究方向: 在罗日永教授的领导下,有刘凤斌副教授、邝卫红副教授、肖会泉副教授、吴秀美主治医师、刘丽萍主治医师、何婉婉住院医师等一批中青年骨干队伍。长期以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辨证施治和专方专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及出血、肝性脑病、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肝纤维化等各种急慢性肝病,开办肝病专科门诊,年门诊量达到20000人次以上,每年住院病人也达到300人次以上,临床疗效较好。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肝纤维化的研究课题得到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委的资金资助,研制的乙肝灵、养肝软坚丸效果显著,受到患者的好评。”脾虚证辨证论治系列研究”

肝炎肠道科

科室简介:    在罗日永教授的领导下,有刘凤斌副教授、邝卫红副教授、肖会泉副教授、吴秀美主治医师、刘丽萍主治医师 何婉婉住院医师等一批中青年骨干队伍。长期以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辨证施治和专方专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及出血、肝性脑病、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肝纤维化等各种急慢性肝病,开办肝病专科门诊,年门诊量达到20000人次以上,每年住院病人也达到300人次以上,临床疗效较好。中医药治疗肝硬化 肝纤维化的研究课题得到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委的资金资助,研制的乙肝灵 养肝软坚丸效果显著,受到患者的好评。”脾虚证辨证论治系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等奖。

内科

科室简介:

关节二科(骨伤康复、运动损伤康复)

科室简介:    一骨科在学术带头人,博士导师陈基长教授、骨伤专家黄志河副教授和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黄枫授主任的带领下,继承岭南中医正骨精髓,坚持中医正骨手法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种骨折、创伤,腰腿痛、骨关节炎,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     在创伤方面,运用中医手法、夹板治疗四肢骨折,特别在上肢骨折、老年骨折、小儿骨折手法复位在同行中仍处领先。对骨髓炎、大创面、褥疮等骨伤顽疾,采用中西结合的原则进行治疗,效果优良。对多发骨折、关节内骨折、脊柱骨折、骨盆骨折、严重粉碎骨折、开放创面、骨缺损、神经血管损伤等,运用AO固定新技术、关节镜下重建技术、显微修复技术进行处理,均获得满意疗效。配有先进的理疗康复设施,结合中药熏洗、熏蒸、外敷;内服中药:早期“理伤消肿口服液”、中后期“补肾接骨口服液”,专人指导锻炼,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功能恢复。      在骨关节炎方面,采用中医中药辩证施治,内外合治,能有效缓解疼痛,不影响工作生活,延缓关节退变的进程;对晚期增生严重、关节僵硬的患者,采用关节镜刨削冲洗、关节置换等现代手段,能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工作生活。陈基长教授治疗骨关节炎的经验方制成片剂“骨炎定”,在临床广泛应用,疗效确切,深受好评。     在腰腿痛的治疗,经多年摸索,已总结出一整套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以中医中药理论为指导,灵活运用牵引、中药离子导入、椎管内注药、正骨手法大推拿等方法,每年为近百住院患者解除痛苦,避免手术。对部分病情严重、腰椎不稳或滑脱的病患,采用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目前科室病床45张,理疗床5张,配有CPM、中药离子导入、中频治疗仪、牵引床等理疗设施,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7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4人)。     热情为患者服务。

针灸科

科室简介:    针灸科包括针灸门诊及针灸病区,是省内最早开设针灸住院部的科室。针灸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建设单位,针灸学科是广东省省级重点学科,针灸学课程是广东省省级精品课程。     该科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国内多名著名针灸专家。靳瑞教授的靳三针疗法、张家维教授的飞针手法、杨文辉教授的CT定位围针法等为代表的针灸特色疗法,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     三十多年来,针灸科为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无数患者解除了痛苦,使许许多多的瘫痪病人重新站起来、走向社会。他们还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培养了一大批来自海内外的学生及进修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科的重要临床基地,是针灸学博士点。针灸科有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课题20多项,科研工作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临床水平的提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针灸科由小到大,不断发展,专科特色突出,今日的针灸科已成为具有浓厚专业特色,在国内外均具有较大影响的临床学科。针灸科的宗旨是:以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     1、基本情况     人员结构:科主任:庄礼兴;科副主任:李艳慧;科护士长:王晓玲。     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0人。     针灸科包括针灸病区、针灸门诊及我院第二门诊、第四门诊的针灸诊室。针灸病区现有病床45张,示教室1间,理疗室、血疗室各1间,住院环境比较舒适,各种医疗、生活配套设施齐全。针灸门诊有诊室8间,治疗室2间,治疗床位54张,二门诊、四门诊各设有针灸诊室。     针灸病区医护人员23名,医生9名,其中正、副教授(正、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住院医师4名,护士14名。针灸门诊医护人员35名,其中正、副教授(正、副主任医师)27名,主治医师、住院医师5名,护士3名。     近年来,针灸病区每年住院人数在650人次左右,门诊每年就诊人数达6~7万人次。     2、专科特色     (1)广泛开展各种传统针灸疗法,如各种针法(体针、电针、头皮针、耳针、皮肤针)、灸法(艾条灸、隔姜灸、麦粒灸、隔药饼灸)、穴位注射、拔火罐、梅花针、穴位埋线和小针刀等。其中,靳瑞教授的靳三针疗法治疗儿童先天性大脑发育不全、小儿自闭症;张家维教授的飞针手法、电梅花针治疗斑秃;杨文辉教授创立的CT定位围针法治疗中风;以及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压灸法治疗眩晕;埋线治疗癫痫;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针灸减肥;针灸配合小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均为针灸科的特色疗法。     (2)大力引进各种非药物疗法和物理疗法。目前开展的疗法有:薰蒸按摩疗法、颈椎牵引、腰椎牵引、电脑中频治疗、超短波治疗、TDP电磁感应治疗、骨质增生治疗仪治疗、红外线治疗、熥络宝治疗、血液光量子疗法、鼻腔粘膜光量子疗法等。     (3)积极配合推拿疗法、功能训练、药物外敷和熏蒸等。

泌尿男科

科室简介:附设有男科专科门诊、与妇科共建的中医生殖中心以及体外震波碎石室。男科门诊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疗效及中医特色显凸。 广东省中医男科、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男科的牵头单位,每年均主持全省乃至全国学术研讨会或继续教育学习班,学术气氛活跃。同时作为国家临床药品试验基地,担负了多项药物的临床观察试验任务。 师资和科研力量雄厚,有博士研究生导师一名、教授二名、副教授四名。具有博士学位三名。在研多项科研课题。其中主持的“通腑泻热法对术后肠粘连的预防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2002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和“2002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新药前列安栓的开发研究与推广应用”获“2003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3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开展工作以来,深受广大患者欢迎,尤其是前列腺增生症的老年人,可以通过前列腺汽化电切,解决因排尿次数多的痛苦;对血尿患者可直接通过膀胱镜检查了解出血原因。对早期膀胱瘤患者可直接通过膀胱镜电灼,直接切除肿瘤,对于输出尿管结石可通过输尿管镜肾镜直接取出配合腔内弹道碎石把大结石击碎后取出。高科技的设备和高级医技人员能确保医疗质量,本着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的观念,视病人为亲属,视医院为家,力争把工作做的更好!

肛肠外科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外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专科。科室具有鲜明的中医专科特色,在肛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均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科室位于新住院中心楼二楼,拥有宽敞的中央空调病房和优美舒适的医疗环境。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医生7名,其中副教授3名、主治医师4名。现有开放病床25张,每年住院人数约1000人次,门诊量约15000人次,手术约800余台次。科室诊治的疾病主要包括:结直肠良恶性肿瘤、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等)、顽固性便秘、痔、复杂性肛瘘、肛裂、肛周疾病(肛周皮肤病、肛门瘙痒、肛周肿物)、各种肛门畸形(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手术、外伤所致)及肛门失禁等。开展多项临床创新、实用技术,如规范化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保留自主神经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痔上粘膜环切吻合术、高位复杂性肛瘘切除挂线术、针灸疗法用于术后尿潴留及促进术后肠道功能恢复,中药莱菔子敷脐用于减轻术口疼痛及降低术后尿潴留等。多年来我科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具有中医特色的辨证论治方法,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熏洗、坐浴、塞肛、灌肠、穴位注射、针灸特色疗法等治疗混合痔、外痔、肛裂、肛瘘、肛门瘙痒症、肛窦炎、便秘、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结直肠癌术后化疗副反应等,效果良好,并在治疗同时特别重视生活、饮食方面的调治及指导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科室承担了硕士研究生、医学七年制、五年制本科生、留学生的教学和临床技能培训。并面向全国招收培训进修生。     近年来,科室开展了大量结合临床的研究:“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外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医药疗法在大肠癌治疗中的应用、针灸在治疗术后尿潴留中的应用、《中医外科学》CAI课件的研制与开发、中药挤入剂型的研究和临床观察等。同时参与编写了《简明中医临床诊疗常规》、《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急腹症学》、《肛门再造》、《直肠癌外科治疗》及《新编中医学》(第二版)等著作。 目前,承担省部级课题1项,厅局级课题7项。     肛肠外科全体医护人员将继续秉承“病人至上、质量第一”的理念,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颅脑外科

科室简介:    我科是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最早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的专科之一,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专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所属全国重点学科骨伤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博士导师及硕士生导师多名,常年担负大量临床医疗工作和医学生临床教学实习任务,具有先进熟练的医疗技术水平,具备接收和培养各地进修医生的能力。现有医生10人,护士13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4人。病区设有神经外科专科固定病床34张,具有专科独立的ICU,其中重症监护病床6张,配备了进口加利略呼吸机、太空实验室多功能监护仪、冰毯降温机等先进设备,可实施全天24小时不间断监护,能够随时发现病情变化并给予最及时的救治处理,在全体医护人员的携手努力下,神经外科危重病例的抢救成功率与护理质量均逐年稳步提高。现年住院患者约600人次。作为省部级重点三甲医院,我院配备有包括MRI、螺旋CT、DSA、EEG、快速冰冻切片仪等先进设备,在其支持下,我科院前术前诊断已接近完全无误。科室拥有美国产电动手术床、德国产蛇牌电动开颅设备、神经外科专用手术显微镜等一大批先进的专科手术设备。由于位于广州市区北郊,长年接收大量头颅外伤及脑血管意外病人,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际经验,对此类病人的急性期抢救工作成效显著,居于省内先进水平。目前已广泛开展颅内重要部位肿瘤的显微手术及神经系统介入治疗手术,可熟练完成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栓塞夹闭及经鼻-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等具有专科特色的手术。在特重型颅脑损伤和急性脑血管意外病人的救治中,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量使用含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手段,明显降低了死亡率与致残率,早期促醒减少并发症是我们的优势强项,深受病患者及家属的好评, 欢迎你您来信来电咨询或为您的朋友介绍我们这个卓有成效的临床科室,我们的联系电话全天开放,020—36591396。请与值班医生接洽。

外感发热内科

科室简介:    本专科现有病床77张(包括四内科43张,颅脑科34张),年收治病人1800人以上,其中主要的病种包括: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脑出血、颅脑外伤、脑血管畸形、脑肿瘤、病毒性脑炎、癫痫、帕金森病、神经官能症、脱髓鞘膜、周期性麻痹、面神经炎等,年门诊量12000人以上,病员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是华南地区诊治脑病较多、治疗手段较丰富的重要专科之一。     科总结清代温病名医叶天士治疗中风的经验,结合中医院综合疗法(如针灸、按摩、头针、弱激光治疗、超声波治疗仪等),治疗中风病人数千例,有效率达90.6%。研制的中风1号、2号、3号和醒脑1号、2号治疗中风,有效率达93%。研制的“脑泉宝”对中风后遗症、脑损伤后综合征有效率达90.6%;其中中风科研获国家“八五”、“十五”攻关项目及多项国家级、省局级立项课题。     本专科经过多年的不断总结积累,已形成神经科疾病常见病的诊治规范化以及神经科运作新模式,主要表现在:1)运用岭南温病治法芳香开窍法治疗感染性脑炎、中风、颅内出血、重型颅脑损伤等脑病。2)突破了传统中医对芳香开窍法的认识,提出中风病不能以昏迷而界定开窍法的使用标准,从而拓宽了芳香开窍法的使用范围。3)提出脑窍闭阻是中风的主要病理环节,其治疗应以芳香开窍法为主,结合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方案。4)采用药氧吸入、灌肠、直肠滴注等不同的给药途径,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中风,取得良好的疗。5)研制了专科用药中风Ⅰ、Ⅱ、Ⅲ号、通窍解毒合剂、通窍胶囊,脑泉宝等,在临床病人运用中取得好的效果。6)开展多种临床疗法的综合治疗各种脑病,如各种颅内肿瘤切除手术,介入治疗,自血光量子疗法、药物渗透法 药氧吸入法、SLT半导体激光治疗等结合中医辨证的临床治疗方案。7)开展脑出血血肿穿刺引流配合中医药治疗,具有减少开颅手术创伤,及早排除血肿的优点。8)开展中西医介入治疗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法。9)进行规范化的中医治疗中风整体护理模式。     目前,本专科引进采用的新技术主要有:1)半导体激光鼻内照射治疗技术:主要适用于脑部疾病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二级预防和康复治疗,延缓心脑血管病的进程,降低急性发作率,促进脑血管病的康复痊愈。2)急性脑梗塞中西医结合介入、溶栓治疗技术:适用于脑梗塞急性期病人,运用中西药介入或静脉溶栓,并结合中药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起到缩短病程,最大限度恢复脑功能的作用。3)芳香开窍法治疗急性脑梗塞技术:对于未能行中西医结合介入、溶栓治疗的急性期病人,采用中医芳香开窍法治疗,可起到减轻脑水肿和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作用。4)穿刺引流结合中医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技术:穿刺引流清除血肿,配合中医药缓解脑损伤和预防并发症。5)逐瘀通腹泻热灌肠方法治疗颅脑损伤患者,对改善患者胃肠蠕动,减轻颅内压力、促进神志恢复,有显著的临床疗效。6)对动静脉畸形和脑血管动脉瘤,采用经皮穿刺介入动脉造影以及置入电解脱弹簧圈方法,配合中药治疗,减少的并发症,提高了治愈率;

外科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二外科是以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外科二级科室。我院中医外科学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校级重点课程。培养进修生、本科生,招收和培养临床硕士、博士研究生、留学生。有省、部、厅、校级科研和教学课题多项。临床主要从事腹部胃肠肝胆、泌尿 、胸部外科疾病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我们的宗旨是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对技术精益求精,为病人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痛症科

科室简介:

心理科

科室简介:

儿科

科室简介:    该科创建于1956年,创建人黎炳南教授是著名中医学家、全国名老中医、岭南中医儿科学家,首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东儿科学会主任,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为儿科发展奠定了基础。该学科点1981年成为我国第一批中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00年成为我国中医儿科学博士学位授予点。2000年成为校级重点学科,2001年成为国家中医局重点学科协助建设单位。现设有儿科病房25张床位,儿科专科门诊,有在职教授(主任医师)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人,讲师(主治)9人,住院医师2人,博士导师1人,硕士导师4人,学科带头人为肖旭腾教授。     儿科有一支技术过硬的专家队伍,主要有儿科主任肖旭腾教授(儿科学术带头人、医学硕士、硕士生导师)、儿科副主任许华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医学会及广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宋国维教授(主任医师、儿科知名老专家)、李宜瑞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二妇科(中医妇科专科)

科室简介:    二妇科开放病床35张。在学科带头人罗颂平教授和学术带头人张玉珍教授的带领指导下,发扬妇科历来的优良传统与特色,突出自身的专业特点,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妇科微创技术等方面形成优势。2003年以来,先后11人次被评为优质服务员工,5次被评为优质服务集体,并获临床带教一等奖、观摩教学比赛二等奖、我心目中优秀临床带教老师、年度临床工作奖、年度科技工作奖等等,各项指标名列全院前茅。     一、医疗特色     1、不孕症、月经失调的临床诊治与研究:开展中西医结合促排卵、人工授精辅助生育技术的研究,配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排卵功能障碍、免疫性不孕、输卵管阻塞、子宫内膜异位症、男性少弱精症等所致的不孕,取得良好的受孕率。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治内分泌失调所致的月经失调、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痛经、闭经、卵巢早衰等,也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2、妇科微创诊疗技术(腹腔镜、宫腔镜及盆底重建手术系列):开展腹腔镜下输卵管剖管取胚术、附件切除术、输卵管整形及造口术、宫腹腔镜联合输卵管介入再通术、卵巢囊肿剔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LAVH)、全子宫切除术(LTH)等、宫腔镜手术(活检、电切)及盆底功能障碍的微创重建手术(如针对张力性尿失禁的尿道无张力修补术TVTO等)。微创手术比例达80%以上。 具有手术创伤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特点。     3、妇科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开展妇科良性肿块如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卵巢畸胎瘤、盆腔脓肿、卵巢巧克力囊肿和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的手术治疗,术后中医辨证治疗,均取得良好的疗效。     4、生殖道感染等的综合性治疗:采用以中医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方案(中药内服、外敷、中药保留灌肠、TDP及微波治疗等,必要时结合西药)治疗急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瘀血综合征等,有良好的疗效,消除或明显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和改善生殖健康。     5、中医药防治自然流产: 在第一代学科带头人罗元恺教授带领下率先开展中医药防治自然流产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已开发一个中药新药“滋肾育胎丸”,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近年来进一步研究补肾健脾中药调节妊娠期内分泌、免疫功能等的作用。发挥中医药在调经、助孕、安胎的优势,在中医药防治自然流产方面取得满意的疗效。     二、联系办法     地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中心楼7楼北座。     电话:020-36588746(医生办公室)           020-36591360(护士办公室)           020-36591337(妇科门诊)

一肿瘤科

科室简介:    一肿瘤科成立于1987年,现有住院病床50张和肿瘤专科门诊。该科主任为吴玉生副教授,科室有肿瘤专家8名,其中高级技术职称4名,中级技术职称3名,中医肿瘤专家周岱翰教授、陈锐深教授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吴玉生、李永浩副教授为硕士研究生导师。该科同时可开展肿瘤病理、细胞免疫、抗癌中药等基础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科室已发展的具有较大规模。1999年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确定该科为广东省中医肿瘤治疗中心,现为全国中医肿瘤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在国内外均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医疗特色     擅长治疗肺癌、肝癌、胃癌、大肠癌、食道癌、鼻咽癌、乳腺癌、卵巢癌、恶性淋巴瘤等各类癌瘤。由于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放化疗的毒副作用较大,在治病的同时,经常也极大的摧残了病人的身体,该科根据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该科提倡“以人为本”、“带瘤生存”等理念,充分发挥中医药扶正与抗癌的特色,采用不同剂型、多途径给药,如内服、外敷、直肠给药、静脉滴注、动脉灌注、瘤内注射、导向治疗等手段,治疗晚期癌症患者因广泛浸润或转移致身体虚衰、消瘦、贫血、疼痛等症状;或不适合使用常规治疗如手术、化疗或放疗的患者,疗效显著,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饮誉东南亚、港澳台各地,获得了众多患者的好评。本科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研制鹤蟾片治疗肺癌,研制的莲花片治疗肝癌,皆获批准投产供临床使用,疗效确切。     二、开展诊疗项目     1、中医药配合介入放射学治疗原发性肝癌及其它消化系统癌瘤:     原发性肝癌就诊时约90%已属中晚期,介入放射学改变了现代医学面对晚期肝癌束手无策的被动状态,但化疗药的毒副作用及介入治疗后的肝损害制约了介入治疗的效果,本科应用中医药护肝抗癌,配合介入放射学治疗肝脏及消化系统癌瘤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2、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支气管肺癌中的80%以上属于非小细胞肺癌,对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不敏感,多年来本科开展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显著并获得部级科技成果奖。     3、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以及晚期癌症的扶正补虚治疗     针对当前大多数的癌症患者为中晚期病人,采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肺癌、肝癌、胃肠癌、鼻咽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食管癌、妇科肿瘤等各类肿瘤,在扶正抗癌、减轻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一肿瘤科医生门诊时间     姓 名  职 称  诊室  诊疗特长  出诊时间      周岱翰   教授   3室   肿瘤内科  周二、五上午,周四下午     陈锐深   教授   2室   各类肿瘤  周一下午,周三上午。另:先烈东门诊周四下午     吴玉生   副教授 1室   胸腹肿瘤  周四上午     李永浩   副教授  2室  肿瘤内科  周五上午     王雄文 副主任医师            周二下午     关绍光   主 治  1室  胸腹肿瘤  周二下午 

重症监护科

科室简介:    我院重症监护治疗中心,简称ICU,成立于2002年4月,是广东省较早建立综合ICU的临床科室。医院对ICU的发展十分重视,依照国际上先进的ICU建筑布局建成的新的综合ICU。目前拥有12张病床,面积约600多平方米,分为清洁工作区、半清洁办公区和污染处理区。病房内部宽敞明亮,采用吊塔式供氧、供气、供电和负压吸引,保证了优良的通风和采光效果,从硬件上最大限度地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给病人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     ICU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带头人陈镜合首席教授是国内中医界危重病的著名专家,担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多年来致力于危重病医学的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培养博士后、博士研究生数十名。此外ICU还拥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博士后1人、博士2人。先后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8人。近3年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陈镜合、罗小星教授的科研成果“开郁活血法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机理研究”获2003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中西结合急症诊治》获200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在研的课题共有8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3项,厅局级3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在省级以上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达30多篇。     ICU配备有先进的监测及治疗设备,如美国太空网络中心监护站、瑞士产伽俐略和德国产的西门子牌呼吸机,床边彩色超声和多普勒诊断系统,以及心脏起搏除颤器,床边血滤机,脑电监护仪,支气管纤维镜,降温毯,血气分析仪等一系列先进设备等。由经验丰富的专职医师、训练有素的护士及护理辅助人员,对危重病人进行一对一的管理,24小时不间断的严密检测及强化治疗。           ICU不仅能够抢救治疗大手术后发生各种意外危重病人,而且对重症胰腺炎、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严重创伤及重症感染的救治有丰富的经验,在胃肠道功能监测与营养支持,抗感染治疗方案制定,危重病人的镇静与镇痛等方面力求与国际接轨,并且开展持续有创血液动力学检测、床旁血滤、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等新技术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已建成了急诊—ICU—各专科的急诊危重病人的绿色通道,完善了国际标准的急诊医疗体系,手术室—ICU的心脏治疗的绿色通道,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降低了危重病人的死亡率。建成了全天候、全方位的医疗护理模式,使病人在得到更及时治疗的同时,也减轻了病人家属的负担。建科3年来,收治各种危重病患者近千例,抢救成功率达88%。在危重病的抢救以及为外科手术适应症的扩大、高难度手术的开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同时ICU也向各地培训多名危重病方面的进修医生和护士,已成为广东省中医界危重病医护人员的培训基地。     ICU采取封闭式管理,病人家属每天在规定时间入室探视,其目的是让病人最大限度地得到亲人的关爱,同时防止外源性病菌感染。

二肿瘤科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专科是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所在地,为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的中医肿瘤重点专科。二肿瘤科病区为专科的主要临床基地之一,开放病床40张,内设高级单间、双人间、标准三人间、急症监护室等。科内每年收治的病人数约2000多人次,病人来源遍布全国各地及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港澳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地患者占50%以上。二肿瘤科秉承“以病人为人中心”的宗旨,开展优质医疗服务,多次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评为先进集体。     二肿瘤科内拥有周岱翰、陈玉琨、叶小卫等国内知名教授。周岱翰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肿瘤学教研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陈玉琨教授从医三十余年,为知名中医专家,硕士生导师。叶小卫副教授为归国留学人员、硕士生导师,意大利波洛尼亚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客座学者,科室主要负责人,长期开展导管介入技术治疗各种肿瘤及心血管病变,现兼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及秘书。肿瘤学教研室副主任、科室副主任蒋梅主治医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工作,对治疗原发性肝癌、支气管肺癌有丰富经验。科室学术骨干有罗定新、黄学武等主治医师。学术队伍老中青结合,80%以上人员拥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学历。     主要医疗特色:     1.局部与全身结合,保肝与抑瘤兼顾治疗中晚期肝癌:     原发性肝癌为癌中之王,中晚期肝癌病情凶险,有效治疗手段缺乏。根据“肝病传脾”中医理论,结合局部肝动脉化疗栓塞、超声聚焦、射频消融等介入治疗以及大肠给药等疗法,以健脾祛瘀方全身给药养肝抑瘤,检测肝脏储备功能(ICG靛氰绿排泄、OGTT糖耐量)指导治疗措施的实施,研究高效低毒的肝动脉灌注药物亚砷酸、喜树碱注射液等,使抗癌与改善肝功能协调统一,达到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为中晚期肝癌患者拟定最佳治疗方案。开展“肝癌”证的研究,探索肝癌中医证型与实验相关指标的内在规律。研制的“莲花片”获广东省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     2.发挥中医特色,补气益肾治疗各种恶性肿瘤:     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仍缺乏特效治疗手段,二肿瘤科发挥中医药在肺癌综合治疗中的优势,使病人顺利渡过围手术期和放、化疗期,强调补气益肾,对治疗老年肺癌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并开展综合治疗研究,承担国家“八·五”、“十·五”攻关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委、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校等各级课题10项,治疗肺癌系列方药成果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广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鹤蟾片获准生产并入选中成药部颁标准。其它如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等各种肿瘤,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均取得显著疗效。     3.中西医结合,开展肿瘤急症抢救:     随着医学发展,癌症的治愈率不断提高,患者的生存期逐渐延长,肿瘤本身引起和治疗后出现的急症患者也在不断增加,如果抢救不及时,甚至误诊误治,可能导致突发死亡,使病人失去抗癌治疗的机会。二肿瘤科病区拟设监护室,配备各种监护仪、呼吸机、气管插管等设备,对肿瘤急症患者进行争分夺秒的迅速抢救,以赢得进一步治疗的重要时机。

三肿瘤科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肿瘤专科是我国成立较早、规模较大的中医肿瘤临床、教学、科研基地之一,由我国著名中医肿瘤专家周岱翰教授于1987年创立,1998年经广东省中医药局批准,确定为广东省中医肿瘤重点专科,2001年批准成为全国中医肿瘤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是华南地区知名专科之一。     三肿瘤科是全国中医肿瘤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肿瘤治疗中心的组成科室。科主任林丽珠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秘书长,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抗癌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名老中医周岱翰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提高肺癌中位生存期的治疗方案研究”等多项课题。科室学术队伍老中青结合,80%以上人员拥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学历。科室其他主要成员有刘展华副主任医师、关绍光主治医师、周京旭主治医师、张恩欣医师、 陶志广医师、 郑心婷医师、邱二妹护长以及博士后、博士、硕士若干名。科室坐落在住院部北楼二楼,病床编制40张。本科突出中医特色,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开展多种肿瘤的临床研究。我们的治疗宗旨:以人为本,中西医综合治疗,促进癌症患者早日康复。我们承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开展的主要特色疗法     1.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突出中医特色,针对现代医学对肺癌疗效不理想的现状,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研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相关研究已获国家科委“十五”攻关等多项课题立项资助,临床验证结果证明中医药治疗具有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作用,中西医结合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2.中药介入保肝抑瘤治疗原发性肝癌     坚持中医治疗特色,将内服中药与局部介入、局部消融治疗相结合,相关研究已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多项课题立项资助。通过中药全身给药养肝抑瘤,中药局部介入抗癌治疗,并以肝脏储备功能来指导治疗的措施实施,使治疗个体化,结果证明毒副作用少、疗效高,起到延长生存期,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为临床上占绝大多数的中晚期肝癌拟定最佳治疗方法。     3.多途径给药综合治疗消化道肿瘤     以中医药理气解毒、祛瘀消癥法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将中药内服与直肠滴注给药相结合,与西药化疗配合,有效地提高了多种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效果,尤其对于大肠肿瘤,其疗效明显优于目前的单纯化学治疗。     4.引进先进技术,开展多种微创疗法     本科已开展射频消融、超声聚焦等局部微创治疗新技术。局部微创疗法是现代肿瘤治疗学的新兴学科,其对早期实体瘤的治疗效果可与手术切除相媲美,对中晚期肿瘤的治疗,与中医的全身辨证治疗相结合,能起到全身与局部、标与本兼治的目的,取得单一治疗手段不能达到的效果。我们将继续探索建立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中晚期肿瘤治疗方案,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5.其他     本科开展的其他特色疗法包括中药外敷局部治疗、按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

关节一科

科室简介:    髋关节病专科(三骨科)是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股骨头坏死专家袁 浩教授于1988年创立,1997年11月,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严格评审,批准成立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全国中医髋关节病专病医疗中心,2002年升格为全国重点专科,是我院最知名的专科之一。     该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6人。先后培养博士后1人,博士6人,硕士近30人。近5年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由袁 浩、何 伟、樊粤光教授等历经近20年的科研成果:“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研究”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1月,袁浩教授等发明的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中草药制剂“通络生骨胶囊”,获得国家三类新药证书,正式推向市场。     该科现有病床75张(包括专科康复病床30张),年收治住院病人1000人次以上,其中髋关节病人近400例500髋,年门诊诊治专科病人8000人次左右,病员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是国内诊治髋关节病最多、治疗手段最丰富的科室之一。     该科的临床研究领域涉及所有髋关节及其相关疾病,包括髋关节先天、后天畸形(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先天性髋内翻、小儿麻痹后遗髋部畸形等),小儿股骨头坏死,股骨头骨骺滑脱,髋部创伤及其后遗症(如:股骨颈骨折及其并发不愈合、创伤性股骨头坏死,陈旧性髋臼骨折脱位等)、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髋部软组织疾病(如:臀肌挛缩症、弹响髋等),原发性与各种原因继发的髋关节骨性关节炎,髋关节感染性疾病(如:髋关节结核、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等)、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强直性关节炎累及髋关节、髋部良、恶性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等。     股骨头坏死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康复是该科最主要的临床特色,是国内著名的股骨头坏死治疗研究中心。     除了常见的股骨颈骨折等髋关节创伤后并发的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外,近年来,由于糖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强的松等)的广泛应用、酗酒人群的不断增加等因素,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已成为临床常见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与生活质量的髋关节疾病。该病的发病规律为:坏死——股骨头塌陷——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常导致髋关节疼痛与活动功能受限,特别是双侧股骨头受累者(双侧患病占80% ),有较高的致残率。虽然人工髋关节置换能使多数晚期患者获得确切的近期疗效,但由于该病的好发年龄为30~50岁(平均36岁左右),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远不及患者的预期寿命,因此,人工关节的翻修、甚至再翻修难以避免,而翻修术的难度、效果、费用等因素,使医患双方均认识到: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股骨头坏死并非理想治疗方法。世界各国学者普遍认为对于股骨头坏死,应尽可能保留患者自身的髋关节(“保髋”)。但由于该病在股骨头塌陷前通常无明显症状,一旦出现疼痛往往昭示股骨头已发生塌陷,此时,单纯药物等促进坏死修复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已无法恢复髋关节的正常形态,临床效果很难理想,而各种外科手术的方法在纠正塌陷方面又因为坏死的存在十分困难。基于在治疗上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矛盾,股骨头坏死一直被公认为是医学领域的疑难病。 

脊柱骨科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专科(二骨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西医结合诊治脊柱伤、病为特色的专科。病房设有43张病床,拥有先进的西门子3D手术导航系统、椎间盘镜、椎间盘激光治疗仪、颈椎电动牵引椅、腰椎电动牵引床、三维多功能牵引床、激光疼痛治疗仪、红外线射频治疗仪等专科治疗设备。     科主任梁德主任,先后在美国、奥地利、瑞士等国内外著名医院研修,在脊柱骨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专科学术带头人是梁德教授、庄洪教授。专科技术力量雄厚,拥有正高2名,副高3名,主治医师2名,拥有博士学位5名,硕士学位2名,全科医护人员均经过国外或国内一流医院培训,具有较高的临床诊疗、护理水平。     专科治疗特长:     1、各种脊柱退变性疾病: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脊椎滑脱     2、脊柱创伤:颈椎、胸椎、腰椎骨折脱位,外伤性截瘫、四肢瘫功能重建     3、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4、脊柱肿瘤:髓内、髓外、椎体的良恶性肿瘤     5、脊柱结核及脊柱其他感染     6、脊柱畸形:脊椎侧弯畸形、后凸畸形、上颈段颈椎畸形、寰枢关节不稳     7、强直性脊柱炎伴脊柱畸形的矫形     脊柱专科 “融贯中西,互补统一,博采众长”,吸收了中医的精髓,结合现代医学的最新技术,中西医结合分阶段综合治疗脊柱伤病。在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颈椎病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方面更具有优势和特色。针对不同的病情,拟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采用中医中药、推拿理疗、手术等系列的治疗手段,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专科中医特色浓厚,如中医“颈操”疗法、“定点复位,杠杆微调”复位法治疗治疗颈椎病、颈肩臂痛;“大回环”手法、“大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胸腰椎骨折手法复位;多功能床边牵引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小针刀、中药内服外用治疗急慢性筋骨痹痛,通络宝、红外线超短波、针灸等治疗颈椎病、腰腿痛、腰椎管狭窄。我科在多年临床的基础上研制出“补气通络胶囊”、“和血舒筋丸”、“壮腰生髓口服液”、“骨康”等多种专科药物,治疗脊髓神经损伤、颈椎病和腰腿痛,临床疗效确切。     专科紧跟国内外现代医学的最新进展,开展了多种国内外最先进及高难度的脊柱手术,如寰枢椎的前后路手术、下颈椎前后路手术、胸腰椎前后路手术、颈腰椎间盘置换术、腰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脊柱减压固定融合术、脊柱侧凸及后凸畸形矫形术等。同时在手术前、后结合中医中药进行综合调理,可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身体的康复。

创伤骨科

科室简介:    一骨科在学术带头人,博士导师陈基长教授、骨伤专家黄志河副教授和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黄枫授主任的带领下,继承岭南中医正骨精髓,坚持中医正骨手法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种骨折、创伤,腰腿痛、骨关节炎,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     在创伤方面,运用中医手法、夹板治疗四肢骨折,特别在上肢骨折、老年骨折、小儿骨折手法复位在同行中仍处领先。对骨髓炎、大创面、褥疮等骨伤顽疾,采用中西结合的原则进行治疗,效果优良。对多发骨折、关节内骨折、脊柱骨折、骨盆骨折、严重粉碎骨折、开放创面、骨缺损、神经血管损伤等,运用AO固定新技术、关节镜下重建技术、显微修复技术进行处理,均获得满意疗效。配有先进的理疗康复设施,结合中药熏洗、熏蒸、外敷;内服中药:早期“理伤消肿口服液”、中后期“补肾接骨口服液”,专人指导锻炼,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功能恢复。      在骨关节炎方面,采用中医中药辩证施治,内外合治,能有效缓解疼痛,不影响工作生活,延缓关节退变的进程;对晚期增生严重、关节僵硬的患者,采用关节镜刨削冲洗、关节置换等现代手段,能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工作生活。陈基长教授治疗骨关节炎的经验方制成片剂“骨炎定”,在临床广泛应用,疗效确切,深受好评。     在腰腿痛的治疗,经多年摸索,已总结出一整套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以中医中药理论为指导,灵活运用牵引、中药离子导入、椎管内注药、正骨手法大推拿等方法,每年为近百住院患者解除痛苦,避免手术。对部分病情严重、腰椎不稳或滑脱的病患,采用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目前科室病床45张,理疗床5张,配有CPM、中药离子导入、中频治疗仪、牵引床等理疗设施,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7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4人)。     热情为患者服务。

产科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是目前广州地区三甲综合性中医医院中唯一开设产科的科室,同时也是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科室。本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珠江学者”罗颂平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是一支由博士、硕士等训练有素,技术精良的中青年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范围广,技术水平高的医疗队伍。     科内设有产前区(内设重症监护病房)、产房、爱婴区、产科门诊及孕妇学校。拥有国内先进的无线探头胎心电子监护仪 中央胎儿电子监护系统、进口三维彩超、脐血流检测仪、豪华型进口全自动产床等先进设备。     在专业工作上,开展普通产科门诊、高危妊娠专家门诊、优生优育咨询、遗传咨询、无痛分娩,以及腹膜内、腹膜外等各种类型剖宫产手术,能够处理产科危重症、疑难病症,对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高危孕产妇的救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产科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安胎和产后调养的优势及特色,中西合璧,为广大孕产妇提供24小时的优质医疗服务。     中西医结合的安胎治疗       秉承我院中医妇科历来在中医药治疗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方面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并注重中西结合,对先兆流产和先兆早产的治疗有独特的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疾病     发挥传统中医药在治疗多种妊娠期病理产科疾病,如妊娠期胆汁淤积综合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综合症、母儿血型不合、妊娠剧吐、胎儿生长受限、羊水过多和羊水过少等方面的优势,再结合西医的诊疗方法,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副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病及促进产后康复       通过中药内服、外敷、熏洗、针灸、食疗等方法促进产妇产后的恢复,治疗产后抑郁、大小便不通、泌乳不足、产后发热、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自汗、盗汗等疾病,疗效显著。

一妇科(中医妇科专科)

科室简介:    一妇科随着医院与学(专)科建设的发展,1997年成为省部共建的211重点学科,2000年成为省级重点学科,2001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本科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2名、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3人。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妇女经、带、胎、产病的特色,并突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为广大妇女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     专业特点和优势:     一、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肿瘤     1、妇科恶性肿瘤:能熟练进行卵巢癌、输卵管癌、子宫内膜癌、子宫肉瘤、子宫颈癌等妇科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并按照规范化和个体化原则对妇科恶性肿瘤(包括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患者确立综合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高病人的疗效和生存质量。     2、妇科良性肿瘤:本科从80年代后期引进腔镜技术,是国内较早运用腔镜技术的专科之一,能通过腹腔镜、宫腔镜、阴式、腹式等手术方式,治疗子宫、卵巢、输卵管的良性肿瘤,并突出围手术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     3、通过TCT、高危HPV病毒基因监测、阴道镜等手段,开展规范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对癌前病变或其它宫颈病变及时采用宫颈锥切或超声聚焦方法进行治疗,从而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二、生殖内分泌与生殖免疫调节     充分发挥中医在调经、助孕、安胎的特色与优势,结合现代的先进技术,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     1、中医药防治流产:进行自然流产中医病因的流行病学研究,从分子与基因水平研究中医药防治自然流产的机理,证实助孕丸具有提高妊娠期封闭效应、改善黃体功能等免疫与内分泌调节作用,对肾虚、脾虚证的胎漏、胎动不安和滑胎的再次妊娠成功率达90%以上。经过20多年的系列研究,在中医药防治反复自然流产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调经、助孕:针对内分泌失调导致的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综合征、黄体功能低下等,采用中西医结合、理疗、食疗相结合的综合疗法,达到调节月经、促进排卵、提高妊娠的目的。     三、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生殖障碍的综合治疗     1、宫-腹腔镜联合介入或放射介入治疗输卵管不孕:针对输卵管闭阻及盆腔组织粘连等因素的不孕,采用宫-腹腔镜联合介入手术或放射介入的方法,配合中医药的辨证治疗,提高患者的生育能力。     2、腹腔镜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能明确诊断,了解病变的部位、程度等,并能进行腹腔镜下粘连松解、异位病灶电灼、囊肿剔除术等治疗,术后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巩固疗效。     3、盆腔炎的综合治疗:即予中药口服、中药针剂、中药外敷、保留灌肠,盆腔微波治疗、低频治疗、TPD灯照等综合疗法,提高了疗效。     四、异位妊娠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科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总结出治疗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通过对患者进行客观的评分和中医分期与中医辨证后,分别选择中医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术治疗等,对提高和改善患者的生殖健康有良好的效果。     五、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针对由于产伤、围绝经期性激素下降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盆底功能障碍,导致盆腔脏器下垂(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脱垂、膀胱直肠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疾病开展了:     1、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手术。它是一种创伤小,疗效确切的手术治疗方法,术后恢复快,为广大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患者提供了福音。     2、治疗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脱垂、膀胱直肠脱垂等的Prolift手术或阴式手术:根椐不同病人的需要,可选择Prolift手术或阴式手术(如阴式全宫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

体检中心

科室简介:    体检中心拥有一流现代化诊疗设备及高素质的体检队伍,是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卫生厅指定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体检及广州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广州市卫生局指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等专项体检定点单位。承接各项体检业务,包括:入职体检、个人体检、集体体检、外出体检。体检中心全部由经验丰富的资深体检医师负责,按照个人的身体情况设定符合个体需要的体检项目,实行科学、严谨的程序和评估,保证体检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友情链接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电话:(020)36591912、36591222

地址:广州市机场路14号、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