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肿瘤医院

北京肿瘤医院概况

别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性质:三级甲等

电话:010-88121122

地址:

专家答疑 预约检查 极速问诊
心肺功能室

科室简介: 科室编制5人,现有人员: 副主任医师1人 主治医师1人 主管技师1人 技师1人 护士1人 担任全院门、病房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肺功能的检查

输血科

科室简介: 输血科是一个担负着提供临床医疗用血、血细胞分离及冻存,将输血工作与临床治疗紧密结合的医技科室,实验及医疗设备先进,科室面积300 ㎡,设有配血室、血液储存室、血液发放室、细胞分离室、干细胞处理室等。年供血11000多个单位,年采干细胞近600例。输血科设有独立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了安全输血的信息化、规范化、准确化管理。 科室全体工作人员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保障了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的用血,多年来从未出现任何差错、事故,成分输血率达到100%。在2007年北京地区医院管理实地考核评价工作中得到专家组的好评及认可,为医院的发展和医疗科室的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员情况 输血科现有正式人员7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5名、初级职称1名,在岗人员全部通过市卫生局“医疗机构输血科技术人员岗位资格考试”,取得输血专业岗位资格证书。 业务范围 临床输血: 1、 保证24小时全院临床科室手术、治疗及急救输血。供应临床的主要血液成分有:悬浮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洗涤红细胞、辐照悬浮红细胞、单采血小板、辐照单采血小板、配型单采血小板、冰冻血浆、Rh阴性血液制品等。我科为各临床科室提供的各种血液制品,均由北京血液中心统一供给。 2、 卡式微柱凝胶ABO正反定型、RH(D)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输血前抗体筛查、 生物免疫治疗: 输血科担负着干细胞分离及冻存工作,此项工作主要是配合临床肿瘤生物免疫治疗及自体骨髓移植,肿瘤的生物免疫治疗是应用各种生物治疗制剂和手段来启动调节增强机体的免疫和抗癌能力,维护机体生理平衡,抗御肿瘤。通过调动宿主天然防御机制或给予机体某些物质来取得抗肿瘤的效应,生物免疫治疗不仅可单独应用,也适于与手术、放疗及化疗联合应用,副作用很小。 服务宗旨用现代化的设备、先进的技术、规范的管理,为患者提供一个及时、安全、有效的服务。

内镜中心

科室简介: 全院提供各种消化,呼吸内镜诊治平台; 开展无痛性内镜检查技术,包括胶囊内镜的诊断技术; 开展消化道癌前病变的干预治疗,如萎缩性胃炎的长期观察及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电切治疗,黏膜内癌的黏膜切除术; 晚期消化道肿瘤合并症的内镜治疗,包括晚期消化道梗阻的扩张及支架治疗; 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ERCP引流及胆管支架的治疗; 晚期肺癌的内镜局部治疗及主气管支架治疗; 鼻咽癌的基因注射治疗; 超声胃镜对于黏膜下肿瘤的诊断; 胃癌术前化疗的超声胃镜分期; 超声胃镜对于胃癌化疗的疗效观察。

核医学科

科室简介: 北京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成立于1976年,现有工作人员20名,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5名,初级职称11名。博士后1名,博士3名,在读博士3名,硕士4名,其中5人拥有欧美进修学习经历。主要诊疗设备包括:德国西门子公司双探头SPECT两台、世界最高端的带有飞行时间技术的Philips PET/CT一台。与CT、B超等形态学影像检查方法不同,核医学检查能够通过先进的设备和方法检测机体功能、代谢方面的信息,从而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准确分期以及正确的疗效评价。应用SPECT可以进行全身骨扫描、肾动态及GFR测定、甲状腺显像、乳癌前哨淋巴结显像等多种检查,是临床不可或缺的辅助诊疗手段。PET/CT检查拥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一次扫描可以进行全身性检查,是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分期、治疗后再分期和疗效评价、以及放疗生物靶区勾画最为理想的手段,而且欧美国家的临床经验已经证实,PET/CT检查适用于绝大多数的恶性肿瘤。

检验科

科室简介: 药剂科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根据医院医疗、科研和教学的需要及基本用药目录制定药品采购计划,查询掌握药品科技和药品市场信息,向临床提供安全有效、质优价廉的各类药品。审核医院医师处方并及时准确地调配。建立健全药品监督和质量检验检查制度,保证医院药品质量。开展临床药学工作,配合临床做好新药、临床试验和药品疗效评价,促进合理用药。提出改进或淘汰药物品种意见,开展循证药学和药物经济学等科研工作。 科室现有在编人员61人,其中正、副主任各1人,各部门组长7人;药学专业人员48人(西药43人;中药5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6人,大学本科:19人,大学专科:15人。主任药师2人,副主任药师2人,主管药师16人,药师14人,药士2人。 药剂科下设七个部门,包括药剂科办公室、临床药学室、病房药房、门诊西药房、中药房(门诊、住院合一)、配液中心、药库(含中、西药库)等。 药剂科各部门主要工作职责 药剂科办公室: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制定、修订药剂科各部门规章制度;安排、协调科室工作;组织科室活动;监督各部门管理;负责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临床药学室:参加科室查房,审核用药医嘱;为患者及临床医护人员提供用药咨询;抽查病历;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控、分析医院药品使用情况;组织科室继续教育;编辑出版《医院药讯》、《快讯》、《医院基本药物手册》、《医院处方集》等;开展科研工作等。 病房药房:打印、调配住院患者用药医嘱;审核部分住院患者用药医嘱;管理毒、麻、精、剧及其他药品;管理临床试验用药;检查病区及手术室基数药品管理情况等,面积约180m2。 门诊西药房:审核门诊西药处方,及时调配处方;审核门诊化疗处方并调配;管理毒、麻、精、剧及其他药品;进行处方评价;开展药物咨询等。门诊西药房和中药房面积合计约120 m2。 中药房:审核门诊中成药处方,及时调配处方;打印、调配住院患者用药医嘱;进行药品管理;进行处方评价;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参与药物咨询等。 配液中心:审核、打印、调配住院化疗药物医嘱和肠外营养药物医嘱;配置住院化疗药和肠外营养药;配置门诊化疗药;进行药品管理等。面积约116 m2。 药库:负责执行药品招标采购目录,计划采购,保障医院药品供应;严格药品入库验收和效期管理,保证药品质量;执行麻醉、精神、毒性药品管理规定,严格药品出库复核,保证药品管理安全准确;维护药品价格及其他药品相关信息;与药品经营单位结算帐务等。药库分西药库、中药库、输液库、冷库、麻醉药品库,面积约370m2。

医学影像科

科室简介: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暨北京肿瘤医院检验科是集临床检验、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医学模式的检验中心,承担着全院日常的临床检验任务。以患者为中心、以服务为根本、以质量为保证、以科学为原则,提供准确、客观、及时的优质服务是我们的服务理念和宗旨,积极地为临床诊断、疾病防治提供诊断依据,竭诚为广大患者服务。 检验科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人员梯队,现有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6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4人,学士6人,大专7人,中专2人。研究生导师1人。 检验科根据大型肿瘤专科医院的特点和需求,设有不同专业的临床实验室,包括:临床生化室、临床微生物室、临检血液室、临床免疫室、流式细胞室、艾滋病筛查实验室、骨髓细胞检查室、血流变实验室、电泳实验室和门诊检验室等。为了满足临床医生和患者诊断治疗的需要,开展了较为齐全的临床检验项目,如临检血液室(包括血液检验、体液检验)开展了血细胞分析、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型、血沉、凝血试验、血液流变学、骨髓检测、尿液及尿沉渣镜检、粪便常规及潜血等 41 项检验项目;临床生化室开展了肝功、肾功、血脂、离子、血糖、心肌酶谱、血清蛋白电泳等 42 项检测;临床免疫室开展了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癌抗原(CA19-9)、癌抗原(CA72-4)、癌抗原(CA153)、癌抗原(CA125)、癌抗原(CA242)、鳞癌相关抗原(SCC)、细胞角质素片断19(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前列腺特异抗原(PSA)、β2-微球蛋白(β2-MG)等多种肿瘤标志物、不同类型肝炎、艾滋、梅毒、激素及免疫球蛋白等 33 项检测; 临床微生物室开展了细菌计数、鉴定和药敏实验(近500种)、霉菌、结核杆菌、特殊细菌及无菌实验等12项目检测;年流式细胞室开展了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造血干细胞检测、肿瘤细胞DNA分析、淋巴瘤/白血病免疫分型、树突细胞表型监测等46项检测。除了进行单项检测外,检验科将数百项检验项目按不同专业、不同的功能,结合临床的实际需求,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组合,如,根据不同肿瘤等开展有针对性的肿瘤标志联合检测,避免了患者因重复化验在经济和时间上的浪费。努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检验科各实验室均开展了规范化的室内质量控制,并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及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的实验室室间质评活动。在近十年的室间质评活动中各专业历年均获优异成绩。并多次被北京市质控中心评为室间质量评价先进单位。 承担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临床肿瘤学院研究生、进修生的教学及培养,已培养硕士研究生9名。 在科研方面,检验科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北京市科委、医院内等多种基金课题。自2000年以来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了《肿瘤学》、《人类病毒性疾病》、《抗体工程》、《肿瘤学概论》、《肿瘤学总论讲义》等十余部专著和本科生、研究生教材的编写。本科室检验专家但任中华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会委员及北京分会理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北京市免疫学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委员会委员、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特邀编审专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中国医疗》杂志编委、Journal of Tumor Marker Oncology 特邀编委和其他几种著名杂志的审稿专家。

VIP病房

科室简介: 医学影像科以肿瘤的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价为中心,承担全院的放射诊断工作,目前拥有64排螺旋CT、1.5T超导磁共振扫描机、数字化胃肠造影机、数字化乳腺机,数字化X线机等先进的大型影像检查设备。科室于2001年全面建成了PACS/RIS系统,在国内较早实现了医学图像和信息的全面数字化管理。 医学影像学科人才济济、实力雄厚,学科带头人张晓鹏教授领导下的临床和科研团队,以肿瘤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实践为基础,以胃癌、直肠癌、乳腺癌、肝癌、肺癌、宫颈癌及食管癌等常见恶性肿瘤为中心,开展综合应用多种影像手段的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价、预测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00多篇。 作为北京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单位之一,已为国家培养博士3人,硕士4人;目前,在读博士生6人,硕士生7人。科室还承担国家973、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发展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 作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所在单位,多次成功举办全国肿瘤影像学术大会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为广大肿瘤影像医学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提供多学科发展、交流的平台,促进我国肿瘤影像学科建设,推动肿瘤影像学的发展。

重症监护病区

科室简介:   中医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科室。年门诊量平均2.5万人次,年出院700人次,居岛城各大医院中医科之首。   中医科坚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实现中医现代化。采用了整体辨病、辩证施治的原则,对临床常见的慢性肝病、慢性胃肠疾病、胆石症、胆囊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并发症、慢性肾病等疾病进行了系统的经验总结,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方剂,疗效较单纯西药治疗有显著的提高。   近年来,科室重点开展了中药对病毒性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心律失常等疾病的治疗,对预防PTCA及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再栓塞及并发症的治疗,疗效明显。   中西医结合肛肠科:科室拥有先进的检查、治疗仪器。治疗疾病从单一的痔、瘘、裂,肛周脓肿、肛周湿疹、肛门皲裂、肛窦炎、肛乳头瘤、扩展到直肠脱垂 、直肠息肉、结直肠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直肠前突、出口梗阻性便秘等肛肠科常见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特别是在高位肛周脓肿一期根治、高位复杂性肛瘘、出口梗阻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直肠炎的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注射疗法、电凝、电切、手术、药物熏洗、中药灌肠等),真正达到了治疗过程中患者痛苦小、疗程短、疗效好的目的。   近年来科室共完成科研课题5项,出版专著10余部,论文近40篇。多次开展国际交流,先后接待了以色列、韩国、日本、德国、英美等国家和地区专家访问团。

超声科

科室简介:   关节外科是骨科重要的亚学科之一,于2005年独立建科,目前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全部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博士3人。   关节外科技术力量雄厚,至今已先后开展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人工指间关节置换、人工全股骨置换、人工肩胛骨置换等手术;全膝、全髖关节翻修术以及髋、膝关节双侧同时置换术等高难度手术;并较早和相继开展了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修复重建术。目前已完成人工关节置换手术逾千例,人工关节翻修手术近百例,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110余例,关节镜下半月板修整术800余例。手术数量和完成质量在省内居领先地位。   在基础研究领域,重点从事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和关节运动性损伤的研究。先后开展同种异体软骨细胞修复关节软骨缺损;软骨生长因子提取与应用;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诱导分化修复软骨缺损;组织工程软骨体外构建及同种异体组织重建关节韧带等研究。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因及膝关节韧带损伤治疗研究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果。   关节外科在人工关节置换与翻修和关节腔镜诊断与治疗技术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同时在对股骨头坏死;老年性骨关节炎;膝关节及肩关节运动性损伤;习惯性肩关节脱位;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韧带损伤的诊治方法也与国际接轨,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流行病学研究室

科室简介: 流行病学研究室目前有工作人员7人(正高3人、副高1人、中级2人、初级1人)。 流行病学研究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研究胃癌的流行因素、早期诊断和预防。以解决胃癌防治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采用胃癌高发现场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大样本的人群研究,从胃癌高危人群→个体→分子水平不同层次,阐明胃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机制和预防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在山东省临朐县建立了胃癌高发现场,以胃癌高发现场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描述、分析、前瞻、早诊、干预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胃癌的发病因素、发病机制和预防进行了深入探讨。前瞻性研究了胃癌癌前病变的转归及与胃癌发生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胃癌发生的环境危险因素和宿主因素,并在高危人群中开展了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内的多项干预研究。 2、通过对高发现场人群十多年的动态观察,获得了大量生物样品,包括外周血DNA和组织样本,并获得了癌前病变演变及影响因素等重要背景资料。在严格设计和质量控制下,运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前瞻回顾性研究,以确定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 3、已建立了高通量检测基因变异的技术平台(DHPLC),利用长期保存的生物样本资源,筛检胃癌相关基因的变异,并研究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易感性。另外,结合干预研究,从分子水平上对化学干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4、在胃癌高发区开展胃癌早诊筛查研究,发现可用于筛检胃癌和癌前病变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分子标志物,以便在全国范围推广胃癌早诊方法。

病理科

科室简介: 肿瘤的正确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前提,病理诊断是肿瘤治疗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临床工作:在肿瘤专科医院,病理科的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病理科除承担本院每年门诊、住院患者各类标本的组织和细胞学病理检查诊断,一万余例,同时还承担5500余例外院疑难病例、病理和细胞学会诊,并承担远程会诊任务。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病理科积累了大量各类肿瘤的病理资料、标本和丰富的诊断经验,建立了患者至上,质量第一,严谨细致,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理念和作风。 本院病理科设备、技术全面,除常规病理技术外,还开展了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液基细胞学等特殊技术,严格质控,质量在全市名列前茅。 人员编制:全科现有工作人员18人,其中医师10人,高级职称6人(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3人),博士生导师1人。中级职称8人(助理研究员3人,主管技师5人)。医师中,6人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5人曾在国外和香港学习、进修。 教学工作:承担研究生和进修生教学培养工作。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并承担全国肿瘤医师进修班病理课程的教学工作。

麻醉科

科室简介: 1977年我院购置M型超声心动图仪(亚光无线电厂),开始开展心脏超声诊断。1983年成立超声心动图室,引进二维超声心动图仪(Varian 3000),开展心脏二维超声诊断。1986年从美国引进HP/Sonos500超声心动图仪,在我国儿童医院率先开展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检查。1996年,引进HP/Sonos2500超声心动图仪,较早开展声学定量(AQ)技术在儿童心脏病的应用研究。2000年,引进HP/Sonos5500超声心动图仪和Tomtec/Echoview三维工作站,较早开展经胸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和多普勒组织显像(DTI)技术的应用研究,同期开展小儿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诊断。2004年,引进Philips/Sonos7500超声心动图仪,率先开展实时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诊断技术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近年来,超声心动图室发展迅速,固定医技人员编制从2名发展到6名,非固定编制医技人员6名。目前拥有HP/Sonos2500、HP/Sonos5500超声心动图诊断仪和Philips/Sonos7500超声心动图诊断仪等先进设备,开展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负荷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等各种诊断项目,并与多家妇幼保健院合作开展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川崎病、心包疾病、心内膜炎、心瓣膜病和心脏肿瘤等各种小儿心脏病的诊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今已累积各种小儿心脏病近4万例,每年超声心动图检测人数近7000例,其中先心病3000余例,诊断准确率达99.5%以上。对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复杂性心血管畸形的形态学和血液动力学诊断准确可靠,与手术结果比较,诊断符合率达99.7%;80%以上的病例免除创伤性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而直接施行手术治疗,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2000~2004年,已经成功举办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全国小儿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学习班”5届和“先天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诊断培训班”3期,学员近300人,来自25个省市。2004年主办“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研讨会”。此外,还承担上海市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上岗培训任务、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和教育部211重点学科项目的研究。因此,儿科医院超声心动图室已经成为我国小儿心脏超声诊断的重要基地。 历任负责人: 1977~1983 杨春辉主任,是我院小儿超声诊断的开创者。 1983~1999 林其珊教授,小儿心内科专家,国际超声多普勒协会会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永久会员,上海市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是我国较早开展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专家之一。 1999~ 黄国英教授,小儿心内科专家,博士生导师,美国心脏学会会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永久会员,上海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兼心血管学组副组长,上海医学会超声诊断学会委员兼心血管学组副组长,在我院开展并积极推进小儿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是我国率先开展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的专家之一。

营养科

科室简介: 研究显示,在抗癌治疗的同时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可以帮助患者感觉良好,保持体能和营养储备,耐受治疗相关副反应,降低感染风险,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更快康复…可见饮食营养与癌症的治疗关系密切。 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大手术后、放疗、化疗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导致患者免疫力降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升高,直接影响患者对抗癌治疗的耐受能力,影响治疗效果和康复。因此,营养状况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意义重大,营养支持已成为肿瘤患者治疗和康复的重要辅助手段。 我院营养科成立于1996年,是我院的医技科室之一,曾聘请我国著名的营养学专家宋圃菊教授作为我科营养顾问,为我科培养了多名营养人才。目前我科有医务人员3名,其中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各1人,硕士2名。 营养科主要负责我院患者的营养治疗,饮食营养指导咨询,营养食堂的膳食监督指导,食谱设计,营养知识培训及临床营养相关科研工作。平时通过营养查房、会诊和营养咨询门诊为患者进行营养评价、营养治疗和饮食指导。并开展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普及营养和食品卫生知识。已出版专著1本《癌症的营养防治》,科普文章多篇。 我科本着患者至上的原则热情为患者服务,欢迎大家前来咨询就诊。 我科主要服务内容: 1. 提供营养会诊服务:住院病人如合并营养不良、糖尿病、高血压、肾病、肝硬化等需要营养治疗的疾病,可以请主管医师开会诊单请营养医师会诊,营养医师会对您进行营养评价,并配合临床提供营养治疗建议及饮食指导。 2. 开展营养咨询工作:门诊患者如果有营养方面的问题可以看我院营养咨询门诊,营养医师可为您进行营养评价和饮食指导,并提供个体化的营养治疗处方和食谱(来咨询时别忘带上您最近的血生化和血常规等化验报告及平时的饮食记录)。 3. 我科医疗特色:肿瘤患者放化疗期或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肿瘤合并营养不良、糖尿病、胃肠道疾病、肝病、肾病、贫血、便秘等病症的营养支持治疗和饮食调理;常见慢性病的饮食预防和营养保健品的咨询等。 营养咨询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介入治疗科

科室简介: 北京肿瘤医院麻醉科为为二级临床科室,负担全院各科室临床麻醉、急救、镇痛、危重病人救治等医疗业务,为患者安全就医、安全诊治提供最好的服务。科室技术力量雄厚,全科医护人员19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8人。知识化,年轻化,人才梯队合理。 建院以来,各届院领导都高度重视麻醉科的建设,广泛吸引个方优秀人才,先后从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及医院引进优秀毕业生、临床骨干多人,并投以大量资金完善麻醉设备。目前科室麻醉装备达到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麻醉机、多功能生理监护仪、肌松监测系统、麻醉药物监测仪、麻醉深度监测仪、纤维支气管镜、输液泵等应有应有尽有,可以满足各种病人的临床需要。 我科开展吸入全身麻醉、静脉全身麻醉、静脉强化麻醉、神经及神经丛阻滞、腰麻、硬膜外阻滞、低温麻醉。为了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安全,使肿瘤患者顺利进行各种诊治活动,我科负担各种手术前、手术后疑难病症的会诊,是医院各科的安全保障平台。 我科历来以保障患者安全、无痛为我们服务的宗旨。为此在完成外科手术麻醉的基础上我科开展了超声聚焦刀手术的麻醉、介入治疗麻醉、胃肠镜检查麻醉、妇科检查麻醉等项服务,深受患者欢迎。手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超前镇痛技术的广泛实施更是为广大患者解除了手术治疗的痛苦,使患者在无痛或微痛中顺利度过手术期。

肿瘤妇科

科室简介: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是一个独立的、有鲜明特色的临床科室。目前介入病房有30张床位,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室配备了世界一流的西门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Multistar T.O.P)和GE大平板血管造影系统(4100IQ),具有雄厚的介入治疗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某些项目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介入医学作为一种微创性医疗技术,已越来越受到现代医学推崇。介入医学是一门在影像设备的监视下进行的非外科微创手术治疗学科,本科开展的介入医学诊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肿瘤的动脉化疗/栓塞:是一种局部化疗,其优点是将3~5F(直径1~1.6mm)的导管送至最靠近肿瘤部位的肿瘤供血动脉注射化疗药,使肿瘤部位的化疗药的浓度大大高于静脉化疗,而全身其它部位的肿瘤化疗药的浓度明显低于静脉化疗,能降低全身化疗毒性,提高疗效。同时,可栓塞其供血动脉,使之缺血坏死。 目前我们已开展了肝癌、胃癌、肺癌、胰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胸膜间皮瘤、恶性黑色素瘤、局限期的恶性淋巴瘤、骨肉瘤、各种对化疗敏感的转移瘤等肿瘤的动脉化疗和/或栓塞。肿瘤的动脉化疗栓塞也可作为外科手术前的辅助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转移率。已开展经导管TAE、TACE、BOAI、肿瘤消融治疗等技术。 血管及管腔脏器内支架成形术 肺癌或纵膈肿瘤等所致的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下腔静脉狭窄之布—加氏综合症。 晚期食道癌所致吞咽困难; 胆管癌、胰头癌、壶腹癌所致梗阻性黄疸; 原发或继发气道狭窄或阻塞; 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及其它原因所致尿道狭窄,输尿管狭窄; 经皮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TIPSS):TIPSS是一种非外科手术治疗肝硬变所致之胃、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的新方法,我们已经于15年前开展了这项技术。 出血的栓塞治疗:如外伤性出血、呕血、咳血、肝癌破裂出血等。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脾栓治疗可以解决脾功能亢进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症。 我科曾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临床科研课题,是国家“九五”攻关、北京市“十五”介入医学攻关承担单位、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推广单位。科主任杨仁杰教授是国内著名介入医学专家,是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中央保健局专家。 欢迎全国各地患者到我科就诊,我们将为广大患者解除痛苦,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谢谢大家。 门诊时间:每周一至周五,周三上午为专家门诊

肿瘤放疗科

科室简介: 肿瘤妇科现有床位32张,医护人员20人,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3人,承担着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要诊治妇科各种良、恶性肿瘤,包括卵巢、子宫体、宫颈、阴道和外阴的良恶性肿瘤等。开展全子宫切术、附件切除术、子宫广泛性切除及次广泛切除术、卵巢癌减瘤术、阴式子宫切除术、宫腔镜、腹腔镜手术及LEEP刀宫颈锥切术。以妇科肿瘤的综合治疗为特色,强调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擅长难治性或复发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主要特色包括: 1. 擅长难治性或复发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依据患者病情,合理地应用手术、化疗、放疗、介入治疗和生物治疗等手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顺应微创外科的潮流,积极开展微创手术,包括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宫腔镜下肿瘤切除术、宫颈LEEP刀锥切术、子宫内膜热球治疗、阴式子宫切除术等。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3. 与肿瘤内、外科专业组密切合作,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卵巢转移以及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的妇科问题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肿瘤妇科的全体医护人员继承老一代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的学风,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以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和体贴周到的服务,让患者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专家门诊时间: 高雨农 主任医师 周二、四上午 妇科肿瘤 蒋国庆 副主任医师 周一、五上午 妇科肿瘤与妇科内分泌

肿瘤中医科

科室简介: 1976年我国第一台直线加速器在这里研制成功并开始临床应用。此后30多年来,放疗科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拥有美国瓦里安直线加速器、德国西门子直线加速器、钴治疗机、后装治疗机、模拟定位机、CT-模拟定位机、三维适形调强计划治疗系统、浅部热疗机、深部热疗机和全身热疗机等大型设备。2000年放疗科开始开展三维立体定向适形放疗,至今已治疗患者3000余例,2004年开始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临床研究,迄今已治疗患者1200余例,并取得良好的疗效。放疗科在治疗设备和治疗技术领域已具备国内一流水平。 科室现有医生、技术员和护士48名,其中主任医师4名、主任技师1名,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生及主管技师6名。放疗科每年收治近两千例患者,在多种常见肿瘤:乳腺癌、头颈肿瘤、肺癌、消化道肿瘤、淋巴瘤、软组织肿瘤等的放疗方面达国内先进水平,在动态调强治疗、同期放化疗、放射增敏药物临床应用、肿瘤基因治疗结合放疗、热疗的科研和临床方面达国际领先水平。 科室大部分医疗人员有出国深造的经历,与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著名放疗中心保持关系密切,每年都有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顶尖医生和物理师来放疗科报告交流。 放疗科承担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直博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进修生的培养、教学任务。每年培养进修生20名左右。 科室人员秉承北大的良好学风和医风,以减轻患者痛苦、征服肿瘤为己任,正不断进取,努力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高效、优质、人性化医疗服务。

胸外一科

科室简介: 北京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暨老年肿瘤科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为特点。在肿瘤治疗的不同阶段,如放化疗期间、化疗间歇期、术后或系统治疗后。根据不同治疗原则,进行中医施治,发挥中西医优势互补的作用。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注意发挥祖国医学特色,注意调整抗癌治疗与机体全身状况的关系,争取在有效控制肿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并制定了减轻化疗副作用的协定处方。如保护肾功能方,保护肝功能方,以及不能口服药时减轻腹胀症状的外用药等,改善患者一般状况、提高免疫功能、增进食欲的协定处方及保护骨髓造血功能方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科室还研制了外用药,治疗化疗引起的血管损伤、皮肤肿痛及癌症引起浅表部位疼痛等,都收到了明显的疗效。中西医结合科暨老年肿瘤科已形成了一整套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和特色,受到患者欢迎。

肝胆胰外一科

科室简介: 北京肿瘤医院胸外科目前有床位66张,分两个病区,有职工39人,其中医生8人,护士31人。医生正高职3人, 其中教授1人,主治医生4人,住院医生1人,有6名医生具有博士学位,主任医师均具有国外留学经历。胸外科副主任张力建教授是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委,北京胸心外科学会常委,中国抗癌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胸一科主任陈克能主任医师为中国抗癌学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委员。胸二科主任杨跃主任医师为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胸外科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我们胸外科团队在医院领导及兄弟科室的帮助下,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工作取得长足进步。近五年来,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SCI论文8篇。06年门诊8941人次,全科完成手术564例,其中绝大多数为较为复杂的大型手术。包括:肺癌手术中气管及支气管袖状成形手术,肺血管成形,及隆突瘤切除重建术,食管癌根治及各种消化道重建术,纵隔巨大肿瘤切除及血管移植成形手术,电视胸腔镜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切除术,电视纵隔镜淋巴结切除活检术,其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

头颈外科

科室简介: 北京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创建于1996年,在黄信孚及邢宝才主任的领导下,完成了大量的临床工作,培养出了一大批研究生以及青年医师,同时科室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在医疗、科研和教学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肝胆胰外科现有正高职称医生2人,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3人,在读研究生3人。所有医生均为博士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年手术400余台,肝切除200余台,胰十二指肠切除50余台。 经过多年的临床工作及国内外的经验交流,使北京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逐渐在医疗工作上独具特色,主要开展肝、胆、胰腺﹑大肠癌肝转移及腹膜后肿瘤的规范化手术治疗、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和姑息治疗。特别是在扎实的肝胆外科技术上对血管外科理念的引入,使得风险高、难度大的手术成为我们的技术特色:各种类型高难度肝脏肿瘤(巨大肝癌、临近/侵犯肝门的肝癌、复发肝癌)的不同术式、个体化的肝切除手术,标准及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吻合),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联合腹腔干动脉切除的胰腺癌切除手术,全胰腺切除手术,保留脾脏和脾血管的胰腺体尾部切除手术,高难度肝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手术,复发性后腹膜肿瘤的手术切除等。以上手术的成功开展有效地提高了肝胆胰肿瘤的手术切除率,围手术合并症控制在满意水平,给肝胆胰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骨与软组织肿瘤科

科室简介: 头颈外科是以外科手术为主要手段治疗头颈部肿瘤的学科 , 其治疗范围包括甲状腺及颈部良、恶性肿瘤, 喉,喉咽及鼻腔,副鼻窦肿瘤,颈段食道癌,口腔颌面部及涎腺肿瘤。目前拥有床位 31张,医护人员 20 名, 其中主 任 医师 2人,年手术病人 近千人次,年门诊量 万 余人次。 头颈外科多年来致力于头颈部良恶性肿瘤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经验,在甲状腺肿瘤,喉癌及颈部器官功能保留等方面,达国内一流水平。甲状腺癌的外科合并症减少到 0.1% ,喉癌术后发音功能保留达 75% ,颈淋巴结早期转移癌的治疗可保留颈部的外形及颈部功能而不增加复发率。对病期较晚的头颈肿瘤采用综合治疗,在不降低生存率的前提下,可使患病器官的部分功能得以保留。对头颈部肿瘤切除后的大面积缺损采用多种肌皮瓣进行一期修复,提高生存质量。保留腮腺浅叶的腮腺深叶肿瘤切除,使腮腺功能保存,面部凹陷改善,合并症减少。我科注重单病种的规范化治疗,同时注意到患者个体化的差异 ,尽量缩短治疗周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头颈肿瘤外科在医学发展史上是一门新兴学科,但近 20 余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我科紧跟国际头颈部肿瘤治疗的新发展,把已证明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临床应用中。使广大患者得到先进而有效的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胸外二科

科室简介: 北京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是治疗骨骼和肌肉等软组织运动系统肿瘤的专业科室。不同于其他医院,肿瘤专科医院多学科综合治疗肿瘤是我们的特长,患者不论良恶性肿瘤我们能够快速、准确得到诊断和治疗。 诊疗内容: 四肢、躯干(胸壁、腹壁、背部、骨盆、脊椎)骨与软组织良性恶性肿瘤和瘤样病变:骨软骨瘤、骨纤维异样增殖症、骨囊肿、骨巨细胞瘤、骨肉瘤、软骨肉瘤、尤文肉瘤等。脂肪瘤、神经纤维瘤、血管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滑膜肉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等。 皮肤的肿瘤、黑色素瘤、皮肤癌。 腹股沟和腋窝的肿物、结节。 骨的各种转移性肿瘤(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肾癌、甲状腺癌等)。 病理性骨折(由于肿瘤引起的骨折)。 不明原因的多发骨破坏。 手术后复发肿瘤及恶性肿瘤当良性肿瘤切除不彻底者。 治疗特色: 1、外科手术 对于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强调以综合治疗为主的保肢治疗,根据局部病灶情况广泛切除后,采用人工假体置换术、血管重建、异体骨移植等方法,对肢体恶性骨肿瘤患者进行保肢治疗。软组织肉瘤采用广泛切除术,尤其对复发、难治性软组织肉瘤采取广泛切除后的修复重建技术,采用各种游离和带蒂皮瓣等方法修复术后软组织缺损。用粒子植入、不离体无水乙醇灭活等方法治疗累及主要神经血管束的软组织肉瘤,取得较好的局部控制率,降低了截肢率。对骶骨、骨盆肿瘤采取介入血管栓塞、腹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血管法减少术中出血,安全切除肿瘤。对骨转移性肿瘤,脊椎原发肿瘤和转移性肿瘤根据病人的情况采用放化疗结合手术,根据不同的部位采用各种内固定方法。 2、化疗 对于经过病理学确诊的恶性肿瘤采用术前新辅助化疗,目的在于消灭微小转移、评估化疗药物效果、减小局部肿瘤减低临床分期、便于手术广泛切除。临床应用于部分恶性骨肿瘤、软组织肉瘤。 3、放疗 恶性肿瘤对于一部分保肢手术或躯干手术不能做到广泛切除的部位,术前或术后实施辅助性放射治疗,可以减少肿瘤的复发。 4、功能锻炼 对于术后发生的运动功能障碍,采用术后专业指导功能康复的方法,为早日回归社会创造良好的肢体功能。

泌尿外科

科室简介: 北京肿瘤医院胸外科目前有床位66张,分两个病区,有职工39人,其中医生8人,护士31人。医生正高职3人, 其中教授1人,主治医生4人,住院医生1人,有6名医生具有博士学位,主任医师均具有国外留学经历。胸外科副主任张力建教授是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委,北京胸心外科学会常委,中国抗癌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胸一科主任陈克能主任医师为中国抗癌学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委员。胸二科主任杨跃主任医师为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胸外科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我们胸外科团队在医院领导及兄弟科室的帮助下,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工作取得长足进步。近五年来,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SCI论文8篇。06年门诊8941人次,全科完成手术564例,其中绝大多数为较为复杂的大型手术。包括:肺癌手术中气管及支气管袖状成形手术,肺血管成形,及隆突瘤切除重建术,食管癌根治及各种消化道重建术,纵隔巨大肿瘤切除及血管移植成形手术,电视胸腔镜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切除术,电视纵隔镜淋巴结切除活检术,其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

肝胆胰外二科

科室简介: 我院泌尿外科的建立充分体现了院领导高起点, 高水准的建科思路。科室主任由原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长, 博士生导师李鸣教授担任, 副主任由留日回国博士,主任医师陈晓教授担任。还有留英回国博士,张鑫副主任医师以及张凯博士等一批年轻富有朝气的临床医生。 科室在泌尿外科肿瘤,包括常见的膀胱肿瘤,肾脏肿瘤,前列腺癌以及肾上腺肿瘤,睾丸肿瘤等疾病诊治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泌尿外科常见良性疾病诊治方面亦表现出色。在我院强有力的放化疗等辅助科室配合下,不仅在手术及微创手术方面表现出色,而且一改综合医院只进行手术治疗,忽视后续治疗的缺点,为每一位患者制定从手术方案,到术后治疗的个性化方案,做到细致随访,最大化发挥最新医疗科技,服务于肿瘤患者。 在临床工作同时,科室重视随访工作,为每一位患者建立随诊档案,方便患者术后随访,科室收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肿瘤患者并受到患者广泛好评。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一流的泌尿肿瘤专业科室,北京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将发挥专科的优势,服务于全国广

胃肠肿瘤外科

科室简介: 北京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二病区是一个以肝胆胰腺外科为主的专业病区,主要收治各种原发及转移性肝脏、胆道、胰腺、消化道以及腹膜后肿瘤患者。 肝脏转移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包括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以及恶性黑色素瘤等肝脏转移性肿瘤的治疗,是本病区的特色和发展方向之一。结合本病区的优势和广泛的国内外交流,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将最新的观念和治疗方式应用于临床实践,显著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例如,本病区积极倡导大肠癌肝转移新观念、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在我院组织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大肠癌肝转移多学科协作治疗指南,为该病种的规范化治疗奠定了基础。 梗阻性黄疸和胰腺肿瘤的外科治疗,是本病区的另一特色和发展方向。近年来,本病区将肝脏外科和血管外科的最新技术相结合,在肝门胆管癌和胰腺癌的外科治疗方面开展了一些高难度手术,如高龄患者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门静脉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及全胰切除术、联合半肝及门静脉切除的肝门胆管癌切除术等,大大提高了这些患者根治性手术的切除率,给一些被普遍认为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带来了根治肿瘤的机会。 复杂后腹膜肿瘤的手术切除,亦是本病区的特色之一。凭借精湛的外科技术和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熟练运用,为多名曾受拒于数家医院或在外院治疗失败的患者解除了病痛。 以学术为基础,以临床为根本,学术发展和临床工作齐头并进,是本病区的宗旨;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并在日常工作中加以落实,是本病区的工作作风;医护团队的密切配合,各项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保证了本病区医疗工作的质量。

肿瘤外科

科室简介: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由成立于2000年的肝胆血管外科分出,目前科室设病床21张,执业医师5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1人,博士1人, 硕士4人。收治的病人来自山东半岛各地以及周边省市部分地区。自1992年至今已发表论文30余篇,获市科技进步奖2项,参编专著5部。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山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年会。   科主任、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为王豪夫教授,山东省医学会普外科专业委员会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青岛市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1992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血管外科专业,为山东省第一位血管外科专业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即投身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十几年来王豪夫教授呕心沥血、勤奋工作,使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这一百年老院的血管外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目前已颇具规模。   科室全面开展了各种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手术及介入治疗,在省内和青岛地区先后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达十余项,在先天性血管畸形、各种血管损伤、动脉瘤、动脉硬化闭塞、静脉血栓形成和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治均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目前腹主动脉瘤切除术居省内领先水平,其中腹主动脉瘤破裂的救治数量和成功率居国内前列;采用高科技的e-PTFE人工血管的旁路转流术及血管置换术数量在国内名列前茅,水平国内领先;腔内激光微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手术例数省内领先,技术日益成熟;下腔静脉植入滤器结合股静脉切开Forgarty导管取栓并置管溶栓、股深动脉成形术结合人工血管的旁路转流术及动脉置管行DSA下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等杂交手术为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先后开展的各种胸腹主动脉瘤和其他周围动脉瘤的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达100%。   多年来科室为青医附院其他科室和青岛市内、山东省内其他医院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王豪夫教授经常参与青医附院许多科室涉及血管外科的疑难高端手术,保障了手术的安全进行;成功地进行了大量动、静脉内瘘手术,保证了肾内科透析治疗的顺利实施;王豪夫教授经常被市内及省内其他医院请走,协助抢救诸如股动静脉、腋动静脉、颈动静脉、下腔静脉及其他内脏动静脉损伤等外科急症,屡次使诸多险情化险为夷,病人转危为安,王豪夫教授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为青医附院赢得了良好口碑和巨大社会效益。   科室发展在王豪夫教授的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下,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牢固树立百年老院品牌意识,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救治愿望,为社会和人民造福。

胸部肿瘤内科

科室简介:   创伤手足外科(创伤外科)成立于1999年,2005年医院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及学科特点在创伤外科的基础上组建创伤手足外科。科室现有医师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全部在读或硕士毕业,4人在读博士,4人分别曾在美国、英国、韩国和香港长期留学和培训。创伤手足外科是中华医学会青岛市骨科学会暨中华医学会青岛市创伤学会主任单位。   创伤手足外科在重大创伤急救、脊柱损伤及脊柱各类疾病、骨盆及髋臼骨折和四肢复杂骨折,臂丛神经损伤及四肢周围神经肌腱疾患、手足创伤及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和知名度。每年高质量完成400余例高难度手术。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治疗及人发角蛋白人工腱移植已达国内领先水平,并成为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和培训中心。同时,与南方医科大学合作的高新技术项目医用生物材料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国内具较大影响。人工神经材料、BMP及人工骨、KS促组织生长液的临床应用及实验都处于良性发展阶段。   创伤手足外科在保证繁重的医疗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2部,参编专著6部。   修复重建外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我院在修复重建外科专业方面已初具规模。自创伤手足外科成立后,该专业又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采用复合式神经移位术治疗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已实行各类神经移位手术500余例,总有效率达82%。省内、外慕名前来就诊和治疗的患者络绎不绝。本专业还在各类带血管的皮瓣、肌皮瓣和骨瓣移植;人发角蛋白人工腱移植及手外伤晚期功能重建等方面有较大优势。每年均收治大量此类患者,手术效果好,术后功能恢复快,深受患者的好评。   脊柱创伤专业:目前均采用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对此类患者进行综合评定和治疗。寰枢椎骨折采用颈后路融合术;寰枢椎半脱位采用颈后路APOFIX内固定术;枢椎基底部骨折采用前路空心钉内固定术;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前路减压、ORION或ZEPHIR钛钢板内固定术或后路减压复位、AXIS内固定术;胸腰椎骨折脱位采用前路减压复位、Z-PLATE内固定术或后路减压复位、TSRH,TSRH-3D等内固定术,其减压效果好,复位满意,内固定牢固,并发症少,总优良率达86.1%。   骨盆与髋臼骨折 :骨盆及髋臼由于解剖位置深在、结构复杂,其骨折多由高能量创伤造成,其骨折分类复杂而很难掌握,手术三维复位困难而风险大。过去,大多数采用牵引等保守手段治疗,因此死亡率及致残率高。随着现代医学理论及技术的快速发展,内固定材料和器械的完善和发展,影像学,尤其是三维CT重建技术的出现,为骨盆及髋臼骨折的诊断分型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也为手术入路选择及切开复位固定打下基础。我院自20世纪80年代就对骨盆髋臼骨折进行系统治疗,近几年,对近百例骨盆和髋臼骨折患者进行了精确分类诊断及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减少了卧床时间和费用。   四肢骨折:创伤外科目前可以常规进行四肢各个部位的骨折治疗,在治疗中,采用目前最先进的观念和技术,主要致力于开展开放性骨折、骨折的微创手术、复杂多部位骨折的治疗及四肢骨端关节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治疗、人工骨和BMP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骨折术后的功能康复等等,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效果。   关节创伤:在创伤骨科的患者中,有不少因关节损伤而需要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如股骨颈骨折需行人工股骨头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肘关节、膝关节陈旧性骨折并创伤性关节炎者需行人工肘关节或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手指关节陈旧损伤需行人工指关节置换术等。近年来已施行各类关节置换手术近百例,无一例感染、脱位等早期并发症发生。

乳腺内科

科室简介: 胸部肿瘤内科是我院治疗肺癌为主胸部肿瘤的专科,其特色包括: 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晚期肺癌规范化、个体化治疗及其相关研究,结合国外最新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制定了晚期肺癌规范化治疗方案,并积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使非小细胞肺癌及小细胞肺癌中位生存期及年生存率分别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二、积极开展纤维支气管镜下局部治疗及透壁穿刺活检等新技术,拓展了肺癌的综合治疗方法。注重与肺癌其它相关学科的协作,使多学科查房成为每周常规活动,从而为患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的最佳治疗方案。 三、承担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包括最新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能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最有前景、最前沿的治疗。 四、承担国家、部委多项课题研究,主要探讨肿瘤组织及外周血中能预测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疗效、预后的生物标志,为实现分子遗传学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部分研究成果(如外周血EGFR突变检测)已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五、培养多名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学科带头人及进修医师。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 现有35张病床,高级职称4名,中级及初级职称3名,硕士导师1名,博士3名;拥有一支高素质、高学历、充满蓬勃朝气的医护团队,其医教研综合实力已达国内一流水平。是北医系统最早的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在不断创新、不断进取、努力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我们重视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与沟通,为患者营造了一个可以信赖、依托的温馨之家。

淋巴肿瘤内科

科室简介: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内科下属的乳腺内科病区、综合内科一病区是博士学位招生单位,医生10余名,其中博士60%,硕士40%。主要收治乳腺癌、肺癌、肝癌、各种肉瘤等患者为主的病区,医疗资源共享,拥有病床62张。 对于乳腺癌、肺癌等实体瘤,采取综合治疗手段,临床除开展常规化疗外,依照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高危因素、个体特点,2004年7月起开展了一些以干细胞技术为平台的实体瘤治疗项目,主要包括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树突状细胞治疗、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及化疗后免疫重建等。 外周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肿瘤分段化疗,是以造血干细胞移植理论为基础,增大化疗的剂量和时间强度,以达到提高化疗疗效的目的。它与移植的区别在于治疗时将后者的一周期性超大剂量化疗分阶段实施,但显著高于常规化疗剂量。同时大剂量化疗后给予免疫治疗,即将化疗的强度和频度与化疗后的免疫重建有机地结合。针对不同的患者可采取不同的方法,个体化治疗使患者取得最好的疗效。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主要适用于乳腺癌(高危病例术后,转移复发病例)、卵巢癌(Ⅲ、Ⅳ期术后)、睾丸癌、神经母细胞瘤(Ⅲ、Ⅳ期术后)、恶性黑色素瘤、鼻咽癌、淋巴瘤、精原细胞瘤等对化疗敏感的肿瘤。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主要适用于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科室开展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检测,用于指导临床。目前免疫治疗方面常规开展了树突状细胞(DC)经肿瘤抗原刺激后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临床上首先采集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经体外培养成为树突状细胞,再应用于患者,可于浆膜腔内注射、病灶内局部注射和静脉回输,对治疗难治性恶性胸水、腹水、心包积液,原发性转移性肝癌及大剂量化疗后免疫重建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病区同时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负责乳腺癌、肺癌等方面的国际多中心或国内多中心新药临床试验。

消化内科

科室简介: 北京肿瘤医院淋巴血液内科主要收治各种类型的恶性淋巴瘤(包括淋巴细胞白血病),现有病床33张,设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一间。全科门诊量和住院人次逐年上升,每年平均住院患者超过800人次,每年新收恶性淋巴瘤病人达150~190人。 1978年成立淋巴瘤专业组,当时病床数8张,负责人为勇威本教授。1995年9月新院落成,成立淋巴血液内科。勇威本教授任首任病区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北京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勇威本教授自1998年起带领全科探索新方案治疗难治性中线外周T细胞淋巴瘤取得突出疗效,明显改善了该组患者的生存率。“中度及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多因素与治疗临床研究”及“化疗与放疗综合治疗咽淋巴环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与预后研究”曾分别获1995年及200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25年来,我科专注于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在多种类型的恶性淋巴瘤诊断和治疗方面走在国内前列,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国内外同行和患者的认可。近年来,依据医院“院有品牌,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战略构想,将工作重点放在恶性淋巴瘤规范化诊断和个体化综合治疗方面。应用新的国际通用的恶性淋巴瘤分类诊断标准,实施每一个独立类型的个体化综合治疗策略。凝聚科室力量,加强院内协调,结合我院肿瘤内科、外科、病理科、影像诊断科、放射治疗科、核医学室等科室的综合优势;拓展院外交流与联系,联合北京市内有关领域的专家,通过改良并创新治疗方案,参加国内和国际新药临床试验,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生物免疫及细胞治疗,基因诊断及微小残留病灶的检测,预后因素及降低远期并发症的前瞻性研究,同位素标记抗体示踪及治疗等新方法和新技术,建立淋巴瘤患者组织及血清标本库,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2000年至今,我科已进行了近100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无一例移植相关死亡,未出现严重的移植相关并发症,移植平均费用在8~10万元人民币,住无菌层流病房2~3周左右。共同致力于恶性淋巴瘤规范化诊断治疗和寻找对晚期、复发、耐药的恶性淋巴瘤治疗的新途径。

肾癌黑色素瘤内科

科室简介: 消化内科目前拥有床位 30余张,2006 年收治住院病人近400多人次,年门诊量近万人次。现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副研究员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4名,技术员1名,临床护士(包括主管护师1名,护师4名,研究护士1名)18名。科室拥有博士4名,硕士4名,留学归国人员5名。 以胃肠道肿瘤的个体化治疗为特色, 特别在胃癌、结直肠癌肝转移、肝癌、食管癌及胰腺癌综合治疗、胃肠间质瘤的靶向治疗,以及难治性消化系统肿瘤的综合治疗等方面在国内享有盛誉。目前开展的特色治疗有:胃癌的早期诊断,消化科胃镜治疗,包括光动力治疗,内镜下治疗与化疗相结合等。并积极在全国及北京地区倡导、培训、推动胃癌和结直肠癌规范性化疗。 科室注重加强与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并积极组织或参加多中心临床试验。近5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及组长单位主持国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3项(晚期结直肠癌2项、胃癌1项),治疗新模式、新方案探讨7项(胃癌5项、结直肠癌各2项),参加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6项,主要涉及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晚期或术后辅助化疗,在国内居主导地位,在亚太地区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培养硕士生、博士生15名。完成消化道肿瘤内科治疗专著一部,编译医学专著8部。指导国内访问学者5名,消化道肿瘤内科专科及内科进修医生100多名。 消化内科沈琳主任现为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员、北京胃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激光医学会委员,CSCO执委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央干部保健局,北京市干部保健局专家组成员。SFDA药物评审专家库成员,国家发改委专家库成员。获得医学部优秀教师2次,获北京市总工会创新标兵称号1次。

肿瘤内科

科室简介: 北京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病区,是国内唯一专门收治肾癌和黑色素瘤患者的病区,在肾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及治疗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经验。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认识的深入以及肿瘤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肿瘤的生物免疫治疗得到迅速的发展,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第4大治疗模式,目前是肿瘤治疗中最活跃最有潜力的治疗方法,尤为最重要的是,肾癌和黑色素瘤虽然对放化疗不敏感,却对生物免疫治疗较敏感,我病区对这类病人采用以生物免疫治疗为核心的综合治疗,希望通过新技术为这类病人打开生命之门。 目前对肾癌、恶性黑色素瘤进行的规范化治疗,已成为这类疾病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我科所开展的淋巴细胞删除性化疗结合自体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对肾癌、恶性黑色素瘤疗效明显,有效率可达40%左右。同时还开展包括靶向治疗结合化疗等在内的多项治疗方法,并组织、参与了国内外多项新药的临床实验,形成了自己的治疗特色。北京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病区将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探索肾癌及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口腔科

科室简介: 肿瘤内科始建于1976年,现有153张病床,四个不同专业特征的病区,临床实验室4个,胃镜研究室1个,造血干细胞移植层流室1个。从单一化疗病房发展成较成熟的医、教、研紧密结合的完整科室。现在医生24位,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10名。 本着一切为了病人的原则,全体医护人员辛勤工作,刻苦攀登。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把质量关,使得肺癌、消化道肿瘤、咽淋巴环非霍金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达国内先进水平,其中前三项达国际水平。近年来又进一步开展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并由内科医生牵头在胃癌、肺癌国内外新药的临床试验及姑息治疗等方面在全国进行了多中心的临床协作。进一步提高了临床水平及在国内的影响。其中I—II因淋巴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5年生存率达80%。 全科共计培养博士后研究生1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18名,现在读硕士生1名,博士生1名,1983年以来先后培养进修生31名,先后举办了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4次。 科室的护理模式也发生了转变,由最初的功能制护理转变为以人为本对病人进行社会、心理、身体的整体护理。内一病房被北医大评为护士青年文明岗及共青团护士站。内二病房被评为北医大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内科全体医护人员正继承老一代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的学风,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不懈抓医疗质量,踏实工作,开辟新径,走上国内肿瘤内科之前列。

药剂科

科室简介:   中西医结合肛肠科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治疗肛肠疾病的专业科室,在对痔(内痔、外痔、混合痔)、肛瘘、肛裂、肛周脓肿、肛周湿疹、肛周瘙痒症、尖锐湿疣、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便秘、直肠脱垂、结肠直肠息肉、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注射疗法、激光、电凝、电切、手术、PPH、RPH、药物熏洗、中药灌肠等)进行治疗,真正达到了治疗过程中患者痛苦小、疗程短、疗效好的目的,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2007年科室门诊量已达8865人次,收治住院病人567人次,手术682人次(包括门诊手术217人次),已形成了一定的区域优势,治疗范围遍及周遍多个地区及省市。该科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医技水平”为宗旨,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和经验积累。

肿瘤康复科

科室简介:

胃肠肿瘤微创外科

科室简介: 本科室成立于1995年,是北京肿瘤医院的特色科室之一。本科室主要诊断和治疗肿瘤患者因疾病及其治疗而引起的厌食、失眠、焦虑、抑郁、疲劳、疼痛等问题,并为肿瘤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康复指导、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本科室充分体现我院对癌症患者人文关怀的一个科室。 本科室配备世界公认的心理测试量表,计算机客观检测患者的心理问题,失眠的原因,是否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等。开展癌症疼痛的精神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的个体心理咨询和治疗,不同种类的癌症集体(小组)心理治疗。 有一位医学家曾经说:“医学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们深知医学不是万能的,但是帮助患者解除内心的痛苦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我们能做到的。 本科室自成立以来,已为很多癌症患者解除痛苦,得到患者的肯定与好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临床工作经验。

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

科室简介: 胃肠肿瘤微创外科的专业方向是胃肠外科,科室特色是微创治疗—即应用腹腔镜等微创技术进行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在遵守肿瘤治疗原则(根治性)的前提下,腹腔镜手术具有传统开腹手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无需或减少镇痛、早期下床活动、肠道功能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尤其适用于高龄、合并较多基础疾病、全身状况虚弱的肿瘤病人。我科在国内肿瘤领域率先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目前可开展的微创手术包括:直肠癌根治术、结肠癌根治术(左、右半结肠、乙状结肠、横结肠)、全结肠切除术、胃癌根治术(近、远端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胃肠道间质瘤切除术、胰腺体尾切除术、脾脏切除术、肝部分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同时,我科将微创理念推广到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模式中,如疑难病例腹腔镜诊断及肿物活检术、消化道肿瘤新辅助治疗前分期诊断、肝脏肿瘤腹腔镜下超声诊断分期以及射频消融治疗(LRFA)、腹腔热灌注化疗等,最大限度减少治疗带来的痛苦,关注和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科主任苏向前教授留学于美国加州大学医学中心,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外科治疗及研究,具有丰富的腹部肿瘤常规开腹和腹腔镜手术经验,目前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香港等多个著名的微创中心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结直肠外科

科室简介:  结直肠外科是以消化道肿瘤为主要治疗病种,特别是对结直肠肿瘤的治疗,科室长期以来,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消化道肿瘤治疗,特别是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科室主任顾晋教授现任中华肿瘤学会全国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为美国外科学院外籍会员(FACS)。在结直肠癌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科室坚持多学科联合查房,每周进行包括肿瘤影像,肿瘤内科及放疗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会诊,坚持为病人带来符合国际治疗规范的综合治疗。对胃癌的综合规范化治疗也具有相当的经验。科室现有主任医师两名,副主任医师两名,主治医师两名,住院医师两名,高年医师均具有留学经历,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科室承担国家及省部级多项科研项目,每年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胃肠外二科注重瞄准国际消化外科发展最前沿,与世界多个知名的结直肠外科中心建立联系,包括美国,法国,英国等多个国家的知名专家均曾多次莅临我科进行学术交流,胃肠外二科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也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乳腺中心

科室简介:  1998年,在北京市重点学科专项资助下,北京肿瘤医院组建“乳腺疾病防治中心”。2004年结构调整后,更名为“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是北京肿瘤医院第一个强调单病种诊疗功能,而非治疗手段构建的与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射治疗科平行的一级临床科室。   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的任务是:依据循证医学原则,依据国际上相关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更新观念、方法和技术手段,为就医者提供一流的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医疗服务,保障乳腺癌治疗的总体疗效。   目前由病区、门诊和临床实验室三部分组成,现有医护人员39人,医技人员3人。功能涵盖乳腺癌筛查、影像学引导的乳腺病变介入诊断、原发性乳腺癌外科治疗、成型、原发性乳腺癌术前与术后辅助化学与内分泌治疗治疗、治疗后的定期复查、复发性乳腺癌治疗和相关临床与基础研究。   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病区现有床位60张,以收治新诊断的原发性乳腺癌病例为主,完成必须住院进行的诊疗项目。门诊由专家门诊、专业门诊、介入诊断和日间病房组成。   2007年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接诊2万人次,其中首诊4000人,治疗新诊断原发性乳腺癌680余例。近年来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治疗了北京市约25%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住院治疗费用低于北京市三家医院的平均水平。   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处于国内领先的优势诊疗项目为:影像引导的乳腺病变介入诊断、前哨淋巴结活检、新辅助化疗与内分泌治疗、保留乳房治疗、Ⅰ期乳房成型。   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首任主任为林本耀教授,游伟程院长兼任第二任主任,欧阳涛主任医师为现任负责人(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副主任)

VIP病区

科室简介:  北京肿瘤医院外科特需病区主要收治肿瘤外科围手术期的VIP病人。采用新型医疗运营模式,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由肿瘤外科各专业经验丰富的医师团队直接为患者提供全程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一名全职副主任医师协助日常的诊疗工作。优秀的护理团队提供个性化高质量的服务,满足患者的就医需要。医技科室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检查绿色通道。   外科特需病区设有8间单人病房,每间都配有独立卫浴、观景阳台,配备电动病床等高档医疗护理设备,大屏幕液晶电视、电话等完善的生活设施,并按星际宾馆的标准配备生活用品。入住这里的患者,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时刻伴随您的将是:“高品质的医治和令您温馨的服务”。

乳腺肿瘤内科

科室简介: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内科下属的乳腺内科病区、综合内科一病区是博士学位招生单位,医生10余名,其中博士60%,硕士40%。主要收治乳腺癌、肺癌、肝癌、各种肉瘤等患者为主的病区,医疗资源共享,拥有病床62张。   对于乳腺癌、肺癌等实体瘤,采取综合治疗手段,临床除开展常规化疗外,依照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高危因素、个体特点,2004年7月起开展了一些以干细胞技术为平台的实体瘤治疗项目,主要包括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树突状细胞治疗、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及化疗后免疫重建等。   外周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肿瘤分段化疗,是以造血干细胞移植理论为基础,增大化疗的剂量和时间强度,以达到提高化疗疗效的目的。它与移植的区别在于治疗时将后者的一周期性超大剂量化疗分阶段实施,但显著高于常规化疗剂量。同时大剂量化疗后给予免疫治疗,即将化疗的强度和频度与化疗后的免疫重建有机地结合。针对不同的患者可采取不同的方法,个体化治疗使患者取得最好的疗效。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主要适用于乳腺癌(高危病例术后,转移复发病例)、卵巢癌(Ⅲ、Ⅳ期术后)、睾丸癌、神经母细胞瘤(Ⅲ、Ⅳ期术后)、恶性黑色素瘤、鼻咽癌、淋巴瘤、精原细胞瘤等对化疗敏感的肿瘤。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主要适用于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科室开展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检测,用于指导临床。目前免疫治疗方面常规开展了树突状细胞(DC)经肿瘤抗原刺激后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临床上首先采集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经体外培养成为树突状细胞,再应用于患者,可于浆膜腔内注射、病灶内局部注射和静脉回输,对治疗难治性恶性胸水、腹水、心包积液,原发性转移性肝癌及大剂量化疗后免疫重建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病区同时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负责乳腺癌、肺癌等方面的国际多中心或国内多中心新药临床试验。

消化肿瘤内科

科室简介:  消化内科目前拥有床位30余张,2006年收治住院病人近400多人次,年门诊量近万人次。现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副研究员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4名,技术员1名,临床护士(包括主管护师1名,护师4名,研究护士1名)18名。科室拥有博士4名,硕士4名,留学归国人员5名。   以胃肠道肿瘤的个体化治疗为特色,特别在胃癌、结直肠癌肝转移、肝癌、食管癌及胰腺癌综合治疗、胃肠间质瘤的靶向治疗,以及难治性消化系统肿瘤的综合治疗等方面在国内享有盛誉。目前开展的特色治疗有:胃癌的早期诊断,消化科胃镜治疗,包括光动力治疗,内镜下治疗与化疗相结合等。并积极在全国及北京地区倡导、培训、推动胃癌和结直肠癌规范性化疗。   2001年至2005年消化内科先后参加并完成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 《胃癌高发现场、高危险人群优化筛检方案研究》和北京市卫生局 《VEGF-C及其受体与胃癌淋巴管形成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的课题研究。   2006年作为主要分项目负责人参加’十一.五’两项(胃癌、结直肠各一项);“863”重点支持项目及国家985课题《血清蛋白指纹图谱分析在监测晚期胃癌化疗疗效中的应用》的研究。   科室注重加强与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并积极组织或参加多中心临床试验。近5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及组长单位主持国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3项(晚期结直肠癌2项、胃癌1项),治疗新模式、新方案探讨7项(胃癌5项、结直肠癌各2项),参加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6项,主要涉及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晚期或术后辅助化疗,在国内居主导地位,在亚太地区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培养硕士生、博士生15名。完成消化道肿瘤内科治疗专著一部,编译医学专著8部。指导国内访问学者5名,消化道肿瘤内科专科及内科进修医生100多名。   消化内科沈琳主任现为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员、北京胃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激光医学会委员,CSCO执委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央干部保健局,北京市干部保健局专家组成员。SFDA药物评审专家库成员,国家发改委专家库成员。获得医学部优秀教师2次,获北京市总工会创新标兵称号1次。

危重病加强治疗科

科室简介:  危重病加强治疗科(ICU)是近30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也是现代医疗领域内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我院外科加强治疗病房(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ICU)始建于1996年,隶属于麻醉科,2005年重建后面貌一新,设备更加齐全,并于同年9月成为独立科室。   现拥有固定床位8张,主要进行肿瘤外科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工作,也收治部分内科危重病人。配备有专业化的ICU医疗护理队伍,现有医师8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3名,护士20名。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高档进口呼吸机7台,先进的GE监护仪,除颤仪,临时心脏起搏器,连续床旁血液净化装置,无创心功能仪,心电图机,各种输液泵、注射泵及ICU专用吊塔,满足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需要。开展的业务有呼吸、循环支持,营养支持,肾脏替代治疗,抗休克、抗感染治疗,心肺复苏后的长程生命支持及高龄和术前有多种合并症病人的术后监护治疗等,近年成功开展床旁经皮气切技术、纤支镜技术、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床旁血液滤过技术。并为全院提供心内科会诊及中心静脉置管服务。SICU拥有完整的监测体系,对危重病人实施着集中而严密的监测、强化而系统的治疗,以及全面而细致的护理,倾尽全力阻止着危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为原发病的治疗和最终康复创造条件、赢得时间。SICU收治的病人都是危重症患者,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医护人员,还有身上各种管路的束缚,加之疾病折磨,导致病人心理产生巨大 的压力。针对这些情况,要求监护室的护士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业务素质,并有极强的耐心、爱心和体力。   我们努力建设这样一支业务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护理队伍,她们常年加班加点,认真工作,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给予病人以关心和照顾,使病人在病痛中得到安慰,她们更用自己精湛的业务能力挽救病人于死亡的边缘。我院ICU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成长为规范化的、重要的院内科室,每年收治各种危重病人300~400人次,受到院内各临床科室的信赖,已成为诊治院内危重病人的可靠基地。

中西医结合科

科室简介:  北京肿瘤医院中医科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为特点。在肿瘤治疗的不同阶段,如放化疗期间、化疗间歇期、术后或系统治疗后。根据不同治疗原则,进行中医施治,发挥中西医优势互补的作用。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注意发挥祖国医学特色,注意调整抗癌治疗与机体全身状况的关系,争取在有效控制肿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   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并制定了减轻化疗副作用的协定处方。如保护肾功能方,保护肝功能方,以及不能口服药时减轻腹胀症状的外用药等,改善患者一般状况、提高免疫功能、增进食欲的协定处方及保护骨髓造血功能方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医科还研制了外用药,治疗化疗引起的血管损伤、皮肤肿痛及癌症引起浅表部位疼痛等,都收到了明显的疗效。中医科已形成了一整套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和特色,受到患者欢迎。

康复科

科室简介:  本科室成立于1995年,是北京肿瘤医院的特色科室之一。本科室主要诊断和治疗肿瘤患者因疾病及其治疗而引起的厌食、失眠、焦虑、抑郁、疲劳、疼痛等问题,并为肿瘤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康复指导、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本科室充分体现我院对癌症患者人文关怀的一个科室。   本科室配备世界公认的心理测试量表,计算机客观检测患者的心理问题,失眠的原因,是否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等。开展癌症疼痛的精神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的个体心理咨询和治疗,不同种类的癌症集体(小组)心理治疗。   有一位医学家曾经说:“医学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们深知医学不是万能的,但是帮助患者解除内心的痛苦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我们能做到的。本科室自成立以来,已为很多癌症患者解除痛苦,得到患者的肯定与好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临床工作经验。

腹部肿瘤微创外科

科室简介:  腹部肿瘤微创外科的专业方向是胃肠外科,科室特色是微创治疗—即应用腹腔镜等微创技术进行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在遵守肿瘤治疗原则(根治性)的前提下,腹腔镜手术具有传统开腹手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无需或减少镇痛、早期下床活动、肠道功能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尤其适用于高龄、合并较多基础疾病、全身状况虚弱的肿瘤病人。   我科在国内肿瘤领域率先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目前可开展的微创手术包括:直肠癌根治术、结肠癌根治术(左、右半结肠、乙状结肠、横结肠)、全结肠切除术、胃癌根治术(近、远端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胃肠道间质瘤切除术、胰腺体尾切除术、脾脏切除术、肝部分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同时,我科将微创理念推广到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模式中,如疑难病例腹腔镜诊断及肿物活检术、消化道肿瘤新辅助治疗前分期诊断、肝脏肿瘤腹腔镜下超声诊断分期以及射频消融治疗(LRFA)、腹腔热灌注化疗等,最大限度减少治疗带来的痛苦,关注和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科主任苏向前教授留学于美国加州大学医学中心,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外科治疗及研究,具有丰富的腹部肿瘤常规开腹和腹腔镜手术经验,目前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香港等多个著名的微创中心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医院感染管理科

科室简介: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

科室简介: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目前有正式工作人员7人,其中研究人员5人,技术人员2人,具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4人;在读研究生12人(以博士生为主)。实验室面积约180平米,拥有蛋白纯化仪、荧光定量PCR仪器、倒置荧光显微镜、蛋白凝胶成像仪、真核细胞DNA导入仪、用于DNA免疫的基因枪和细胞自动记数仪等重要仪器设备20余台及其它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常用设备,总计价值人民币300余万元,能较好地满足一般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的需要。   研究室近十年来年均在研国家级研究项目5项以上,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及973计划项目为主,目前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围绕临床问题开展相关的应用及应用基础研究,同时对有一定特色并具较强探索性的内容继续进行探索,内容主要涉及肿瘤标志物的应用及应用基础研究、抗血管生成小肽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和支原体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相关机制研究等,在注重应用的同时更注重创新,近5年来,研究室的科研成果在AJP、 JBC、Int J. Cancer、Mol. Cancer 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实验室坚持“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科学作风,倡导“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团结互助精神及实行“以人为本”的人文管理,为大家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力求使每一个人的能力能在这里得到最大的发挥,并取得最大的收获。近年来,实验室连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课题组主要研究工作介绍   1、肿瘤标志物研究及在临床的应用:从分子水平认识肿瘤的发生发展,尤其是认识在肿瘤早期或癌前病变即出现的肿瘤标志分子,对提高肿瘤的早诊率、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室目前除对已知的一些重要肿瘤标志物进行临床应用性开发研究外,如血清erbB2检测试剂盒的研发、SNCG的抗体研制等,已逐步开展有可能用于肿瘤早诊或预警的组合肿瘤标记物的研究。通过噬菌体展示肽库技术、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相关的研究进展,筛选出了对乳癌和结直肠癌等常见肿瘤的预后有预测作用肿瘤标志物,包括PRL-3、ARD1A、SNCG等;在制备了特异性单抗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并对有关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有关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已先后获得国家97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Molecular Cancer、American J Pathology等期刊。   2、单抗PD4的抗原克隆与肿瘤组织的支原体感染:PD4是我所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获得的抗肿瘤抗体,其对应抗原为40KD左右的膜蛋白。为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子鉴定,我们尝试了多种克隆及蛋白分离的方法,最终通过亲和层析结合蛋白凝胶分离技术,获得了微克级纯化抗原。经对该抗原进行N-端测序表明,该抗原为猪鼻支原体P37蛋白,即PD4为抗支原体抗体。用支原体抗体对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表明,胃癌、肠癌等肿瘤组织均有较高的阳性率,与非肿瘤组织有显著性差异。为进一步证实肿瘤组织中的支原体感染,我们对胃癌组织进行了支原体的分离培养及胃癌组织支原体DNA的PCR扩增,并已获得重要结果,同时发现P37可上调肿瘤坏死因子a的表达。上述工作向我们提出了支原体感染与肿瘤发生有何相关性这一重要科学问题,并分别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大学肿瘤重点学科项目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Molecular Cancer Therapy、Can J Microbiology、科学通报和中华医学等期刊。   3、肿瘤组织的VEGF自分泌作用及噬菌体肽库中VEGF受体拮抗剂的筛选: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与转移的重要前提。肿瘤细胞能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促进血管的生成。传统观点认为,VEGF受体KDR和Flt-1只特异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EC),因此,VEGF的作用亦是EC特异性的。我们在用KDR抗体进行肿瘤组织的免疫组化分析时发现,KDR受体可表达于多种肿瘤组织,提示肿瘤细胞亦能表达VEGF受体。为从分子水平对这一现象进行验证,我们分别运用VEGF和VEGFR的特异引物对胃癌细胞MGC803进行RT-PCR,成功扩增获得了VEGF和VEGFR cDNA片段,并用Western blot证实了VEGF受体KDR在MGC803的表达,发现VEGF能直接刺激MGC803及其它肿瘤细胞的增殖,其刺激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而KDR抗体能阻断VEGF的刺激。上述工作从分子水平证明了肿瘤细胞VEGF和受体KDR的共表达及VEGF对肿瘤细胞的直接刺激作用,说明VEGF除可促进血管生成外,还具有直接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的双重作用。因此,VEGF及其受体应是肿瘤生物治疗的理想靶位。为了获得能阻断VEGF与受体结合的活性小肽,我们分别克隆和表达了具VEGF结合活性的VEGF受体KDR和Flt-1,并以其作为靶分子筛选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经多轮筛选和单克隆活性鉴定,获得若干与受体有较好结合活性的阳性克隆。根据对阳性克隆的测序结果,我们合成了相应的十二肽,并同时构建、表达了十二肽融合蛋白。一系列体内外活性实验表明,筛选获得的小肽能与内皮细胞结合,并阻断VEGF对内皮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能抑制鸡胚血管的形成,能抑制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及转移,提示所获小肽具抗肿瘤生长活性,有进一步开发研究的前景。上述研究工作的结果已发表在JBC、Int J Cancer、BBRC、中华医学和科学通报等期刊。   4、内源性抗血管生成小肽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探讨:除采用不同方法抑制促血管生成分子的活性或阻断信号传导通路外,通过增加内源性的抗血管生成物质以达到抗肿瘤血管生成目的,也是抗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策略;与外源性的生物分子相比,内源性的蛋白片断或小肽物质,其毒副作用相对更低、更安全。FpAT片断是我们在对胃癌病人血清进行蛋白指纹图谱分析时发现的一个源自凝血酶元降解过程中的一个由15个氨基酸构成的小肽,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发现该小肽对多种人肿瘤细胞在裸鼠体内均有明显的抑瘤生长活性,其机制同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有关,而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没有直接的抑制作用,提示该小肽主要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的生长。目前我们已经获得国家863计划的支持,对FpAT抗血管生成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对该小肽在动物体内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药物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这些临床前研究工作,为研发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药物奠定基础。 实验室近年发表的部分代表性研究论文:   1.Jiang B, Ren T, Dong B, Jin G, Qu L, Li J, Qu H, Meng L, Liu C, Wu J, Shou C.Peptide Mimic Isolated by Autoantibody Reveals Human Arrest Defective 1 Overex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for Colon Cancer Patients. American J. Pathology (in press) 2010   2.Peng L, Xing X, Li W, Qu L, Meng L, Lian S, Jiang B, Wu J, Shou C. PRL-3 promotes the motility,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LoVo colon cancer cells through PRL-3-integrinβ1-ERK1/2 and-MMP2 signaling. Molecular Cancer 8:1-13, 2009   3. Xing X, Peng L, Qu L, Ren T, Dong B, Su X, Shou C. Prognostic value of PRL-3 overexpression in early stages of colonic cancer. Histopathology 54: 309-18, 2009   4.Gong M, Meng L, Jiang B, Zhang J, Yang H, Wu J, Shou C. p37 from Mycoplasma hyorhinis promotes cancer cell invasiveness and metastasis through activation of MMP-2 and followed by phosphorylation of EGFR. Mol. Cancer Ther. 7:530-537, 2008   5. Ren T, Jiang B, Jin G, Li J, Dong B, Zhang J, Meng L, Wu J, Shou C. Generation of novel 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detecting ARD1 express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Cancer Lett. 264:83-92, 2008   6.Guo J, Shou C, Meng L, Jiang B, Dong B, Yao L, Xie Y, Zhang J, Chen Y, Budman DR, Shi YE. Neuronal protein synuclein gamma predicts poor clinical outcome in breast cancer. Int. J. Cancer 121:1296-305, 2007   7.Su Y, Shen J, Qian H, Ma H, Ji J, Ma H, Ma L, Zhang W, Meng L, Li Z, Wu J, Jin G, Zhang J, Shou C. Diagnosis of gastric cancer using decision tree classification of mass spectral data. Cancer Sci. 98:37-43, 2007   8.Wang L, Peng L, Dong B, Kong L, Meng L, Yan L, Xie Y, Shou C. Overexpression of phosphatase of regenerating liver-3 in breast cancer: association with a poor clinical outcome. Annal. of Oncol. 17:1517-1522, 2006   9.Liu X, Sun Y, Guo J, Ma H, Li J, Dong B, Jin G, Zhang J, Wu J, Meng L, Shou C. Expression of hiwi gene in human gastric cancer was associated with proliferation of cancer cells. Int. J. Cancer 118:1922-9, 2006   10.Jiang B, Liu W, Qu H, Meng L, Song S, Ouyang T, Shou C. A Novel Peptide Isolated from a Phage Display Peptide Library with Trastuzumab Can Mimic Antigen Epitope of HER-2. J. Biol. Chem. 280:4656-4662, 2005   11.An P, Lei H, Zhang J, Song S, He L, Jin G, Liu X, Wu J, Meng L, Liu M, Shou C. Suppression of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by a VEGFR-1 antagonizing peptide identified from a phage display library. Int. J. Cancer 111:165-172, 2004   12. Lei H, An P, Song S, Liu X, Shou C. A Novel Peptide Isolated from a Phage Display Library Inhibits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Through Blocking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Binding to its Receptor KDR. J. Biol. Chem. 22745:43137-43142, 2002

病因研究室

科室简介:  病因研究室于1978年建立。早期主要从事胃癌病因化学病因和生物病因研究,首先证明人胃内能够化学合成N-亚硝酰胺MNU,继而发现富硒大蒜能够清除包括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内的胃内致癌物。目前主要研究肿瘤相关基因异常甲基化等表观遗传失活的启动和维持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在Nucl Acids Res、Carcinogenesis、Clinl Cancer Res、Lab Invest、BMC Cancer、Cancer Sci、J Clin Endocr Metab和Mut Res等国际知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项,新申报发明专利2项,获6项成果奖;培养毕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研究生19名。现有正式工作人员5名,其中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2人,技术人员2人,在读博士或硕博连读研究生9人。正在承担国家973项目课题和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大科技计划探索项目和A3前瞻计划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 研究方向   p16等肿瘤相关基因异常甲基化的形成和维持机制,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及基因特异性转录活化治疗研究,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一、CpG甲基化和羟甲基化测定平台:依托我们既往在化学致癌物色谱和质谱分析方面的经验,根据化学修饰可造成甲基化状态不同的CpG岛变性温度不同的原理,我们发明了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快速定性和定量测定各种CpG岛甲基化的专利技术,建立了从高通量的甲基化组学到各种单基因甲基化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完备体系。目前又首先发明了区分DNA甲基化和羟甲基化的化学修饰技术,正在开展DNA羟甲基化的功能和用途研究。   二、肿瘤的DNA甲基化分子分型:DNA甲基化紊乱是肿瘤的基本特征,p16甲基化是肿瘤组织中最常见的肿瘤抑制基因表观遗传失活现象,我们以其为代表开展了一系列的应用基础研究,发现p16基因甲基化可用于早期识别癌前病变的恶变潜能,获得国际发明专利授权,并且开始了p16基因CpG岛甲基化检测试剂盒的开发研究。目前已完成了多平台的胃癌转移相关的DNA甲基化组学分析,正在系统地开展胃癌转移的DNA甲基化分子分型研究。   三、CpG岛甲基化形成和扩展规律:为了探索p16表观遗传失活机制,我们对Polycomb家族转录因子、非编码RNA、核小体分布与该基因甲基化形成的关系开展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下列发现:CBX7可直接控制p16启动子H3K9三甲基化;发现了p16启动子反义转录本p16AS,并且证明其有顺式上调p16转录作用;发现p16甲基化呈现以核小体为甲基化基本单元,从第一外显子3'端脉冲式地向启动子区扩展的规律;提出了没有核小体的区域就没有DNA甲基化的假说。目前正在围绕这些因素的任何相互影响,以揭示导致p16基因表观遗传失活的分子通路。

肿瘤登记处

科室简介:  1977年由北京市卫生局正式颁发文件,建立了以人群为基础的北京肿瘤登记处,机构设置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内。登记处负责北京地区常住人口中全部新发恶性肿瘤的登记报告工作,采用行政命令规定的义务报卡制度。目前有4个专职工作人员。   发病资料从3所肿瘤专科医院,25所大型综合医院,32所中型综合医院等共130个医疗机构的医院病案室和编目统计室获得。与发病病例同期的癌症死亡病人的死亡证明书由市卫生防疫站生命统计部门提供。人口资料由北京市统计局提供。通过主动和被动随访获得城区登记病例的生存状况资料。   发病报告卡包括以下内容: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职业、现住户口地址;确诊日期、诊断依据、肿瘤部位、病理组织学类型;诊断医院、病案号、死亡日期、报告日期、报告人姓名等。这些报告卡按居住的行政区域和姓名的汉语拼音进行排序,将经过整理、剔重的报告卡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四位码进行编码,病理组织学类型按ICD-O-2进行编码。每年按肿瘤不同部位、性别、年龄分别计算发病数(死亡数)、百分构成、发病率(死亡率)、中国标化率、世界标化率、累积率和截缩率等指标。肿瘤登记资料用于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研究,肿瘤诊治水平调查与评估,癌情趋势预测以及制定癌症控制策略与对策。

遗传研究室

科室简介:  遗传室目前有工作人员6人,其中教授2名,助理研究员2名,主管技师1名,技师1名。在读研究生10余人。目前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食管癌病因学的前瞻性队列研究、HPV病毒分子致癌机制研究及新癌变相关基因功能研究。自2006年,在河南安阳建立食管癌高发现场,开展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了目前国内最大的HPV与食管癌关联研究的流行学现场,并已初步完成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基线数据收集工作。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十年内,通过严谨的设计、有效的实施与科学的评价,充分揭示HPV感染与食管癌间是否存在因果关联。这将为我国乃至全世界食管癌防控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主要研究成绩和特色   1、建成了首株人胃粘膜正常细胞株GES-1,克隆出了多个新的胃癌相关基因,对深入的功能研究(基础理论)和新抗体的研究(应用开发)均打下了良好的有前景的基础。   2.开展了HPV感染与肿瘤关联的流行病学研究,为二者关联研究提供了截至目前最有力的流行病学证据,后续前瞻性队列研究已经启动。以此为基础,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高技术实验室

科室简介:1.负责人   吕有勇:1977年内蒙古医学院医疗专业毕业,1982北京医科大学细胞遗传学研究生毕业。1985-1993年期间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美国NIH/NCI,Fox Chase癌症研究中心进行肿瘤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和工作。   从事肿瘤生物学研究20余年,先后参加和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肿瘤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二十余项研究课题,在胃癌及癌前病变转归及分子调控机理方面做了系统性的工作,主要在技术平台建立、跨学科研究体系的建立、资源与技术集成、实验室开放和GLP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研究方向   通过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在细胞癌变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将科学问题聚焦到胃肠肿瘤分子标志谱的鉴定和临床评价,同时针对国际生物医学和肿瘤研究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涉及到肿瘤基因和蛋白组学及系统生物学的研究。 3、发展历史   早在1982年,邓国仁教授从美国学习归来,在刘培楠和鄂征二位教授的支持下,组建了从事癌基因研究的课题小组,经过多年的努力,实验室逐步得到了发展。1992年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董志伟教授通过集成研究所的优势力量组建北京市高技术实验室并担任主任。1996年起由吕有勇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和首席专家并进行了实验室的二期建设,通过10余年的发展,实验室在优势人才、优势项目和优势条件的实验室发展理念驱动下,通过资源和技术的集成,积极推行教授负责制和开放式运行模式,立足求实、面向创新、逐步积累,使实验室在肿瘤生物学的基础与临床结合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4、运行与管理模式   开放是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理念,开放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基础。实验室在开展研究工作的同时逐步形成技术优势并对外开放。在以DHPLC、组织芯片制备和显微切割三项技术对全社会开放取得良好效益的基础上,与北京华大基因/蛋白质研究中心和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中心合作共同发展了基因和蛋白表达谱鉴定及肿瘤生物学意义评价分析平台并对全社会开放。通过参与p53基因联合放疗临床试验和组织北京科委肿瘤研究重大项目,在整合北京地区肿瘤资源和技术优势、促进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主要研究进展   近年来主要工作集中在基因和蛋白表达谱的建立及标志物鉴定及临床评价,在胃癌综合治疗临床队列建立和生物样本规范采集的基础上,从DNA-RNA-蛋白-细胞-宿主进行系统分析,重点鉴定用于胃癌早诊、预后生存期判断和预测化疗敏感性的分子标志谱/物,并进行了初步的临床样本验证,为深入开展工作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肠型、弥漫型胃癌和癌旁形态学正常组织的基因表达谱的建立及临床意义:   利用Oligo基因芯片分析方法建立了肠型、弥漫型胃癌和癌旁形态学正常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对肠型胃癌基因表达谱中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注释和临床意义分析。   明确了BAGEL 和SAM 在分析差异表达倍数小于2.0的基因有十分明显的差异,通过增加实验对照校正误差后分离得到的64个基因,可以区分癌与非癌组织。进一步通过支持向量(SVM)分析方法,筛选出32个基因可以识别癌与非癌。由于这组基因差异表达倍数小于2.0,大于1,属于弱差异的特征基因,可能具有识别肿瘤特异性的作用(J. Biomed Inform .2007,40: 552-560)   2) 一组胃黏膜早期癌变标志基因的鉴定及临床意义:   通过对癌与癌旁组织分别与正常人胃黏膜组织基因表达模式的比较,大约有46%的基因在形态学正常的肿瘤患者的癌旁组织中已发生了改变。这些基因的改变通常在肿瘤患者的癌和癌旁组织比较是难以发现的,其中鉴定出67个高表达基因可能与癌前病变发展为早期癌有关。进一步选择了一组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基因(EGR1,CYR61,ADAMTS1),分别在临床样本进行了验证。确定EGR1在胃癌及配对癌旁形态学正常组织、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和非癌患者正常胃黏膜组织中蛋白水平的变化与mRNA表达水平一致。而且表达部位随着病变程度的变化呈现逐渐从细胞核移向细胞浆的过程。这一结果不仅为阐明肿瘤发生发展规律和肿瘤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线索而且为进一步研究肿瘤复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0)1384-1389)   3)优化了从RNA到蛋白,从肿瘤细胞系、组织到血清的分子标志鉴定和临床评价体系   以从基因表达谱中筛选出的MMP11基因为靶点,建立了基于表达谱数据挖掘、高通量组织微阵列/IHC、RNAi技术和ELISA整合的研究体系,明确了MMP11在胃癌细胞系和组织标本中过量表达,通过RNA干扰确定其参与细胞的恶性增殖调控。进一步利用ELISA技术检测了305例胃癌和302例非癌对照组血清中MMP11的水平。   结果表明,MMP11蛋白在胃癌病人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癌对照组(p<0.001)。对胃癌血清检测的灵敏度为45.2%,特异性为97.7%。这一结果表明MMP11过量表达与肿瘤转移复发的生物学特性和预后相关,有可能作为一个新的用于血清学检测的肿瘤分子标志物(Clin Cancer Res. 2008,14(1)74-81; 专利申请号:200710111205.7)。   4)一组胃肠肿瘤相关新基因生物学特性鉴定和临床意义的评价   我们在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克隆或鉴定出一组新的肿瘤相关基因P42.3/TS/MDEP(DQ150361)SRXN1/SH18(AF408415)、FBP2,AMP18和MFAP3L。这些基因已初步确定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其中P42.3/TS/MDEP、在胚胎期的多种组织中表达,成年后不表达,而在发生肿瘤时,再次表达,与配对正常组织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达。通过系列研究表明该基因参与细胞恶性增殖调控,可能是一个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并参与细胞增殖调控的新基因。(Oncogene 2007,26(52)7371-79; 基因序号DQ150361;专利申请号:200610150095.0)。   MFAP3L与胃肠肿瘤肝转移相关,并发现可能是PI3K/AKT信号通路的新成员。上述肿瘤候选基因已制备了抗体,通过系统的大样本临床验证和评价有望获得重要新进展(J. Proteom Res,2008, 已接收)。   5)技术集成与国内外合作   在课题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优化和集成。强化了组织标本的质量控制和临床资料数据化管理;基因表达谱分析技术实现了芯片质量和实验操作及分析技术的规范化。甲基化分析的DHPLC技术平台、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分析技术平台已规模化运行,蛋白质组学成套技术得到高效运行,蛋白表达和抗体研制及鉴定已初具规模并在胃癌组织和血浆蛋白质组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J. Proteom Res. 2007,6(8)3304-12 ; J. Proteom Res.2007, 6(11)4423-32。)   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蛋白质研究中心、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中心、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美国CASE大学,美国NCI,FOX CHASE 癌症研究中心,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肿瘤研究所等院校进行学术和人员交流。特别是与本院放射科、胃肠外科、消化内科的合作研究均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推动转化医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学术动态   近两年启动了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重大专项“胃癌分子分型与个体化诊疗”课题,通过与国内7所具有胃癌临床与研究的优势医院合作,完成了课题的整体设计和具体实施方案,并为组建中国肿瘤基因组研究协作组(CCGC)和参与国际肿瘤基因组协作研究准备了条件;与国际大型制药企业阿斯利康中国癌症研究创新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并获得资助。 7、研究生教育   注重研究生独立思考、相互学习、自我管理,特别是科学思想和科学作风的养成,其中研究生参与实验室日常管理具有特色。主持开课的《肿瘤生物学》研究生课程已连续了10余年,通过倡导研究型学习使教学水平和效果不断提升。20多年来,招收和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人,其中与北京大学附属临床医院,解放军军医大学,北京华大基因等多家院所联合培养50余名研究生,特别是长期支持内蒙医学院、青海医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已为西部地区培养了18名研究生,为促进当地肿瘤学科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事了近10年的胃癌系统生物学研究课题取得初步进展,从DNA-RNA-蛋白质;从细胞系-组织-血清样本及动物模型的研究体系趋于完善;基于基因和蛋白表达谱的肿瘤分子标志物鉴定与临床评价策略取得实效。近期与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的大肠癌干细胞研究取得初步进展。以部分研究进展撰写的报告分别在J. Biomed Inform 、J. Proteom Res、 Mut Res. FMM、 Oncogene、 Clin Cancer Res。发表。申报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3项,首次获得了TS/MDEP/p42.3转基因小鼠。实验资料数据库、实验室开放运行及管理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 8、规划与展望:   1)科学技术问题与主要研究课题,以北京地区肿瘤临床问题和我院优势学科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常见肿瘤的分子标志谱及临床应用的技术体系,在明确基因变异与胃癌肠肿瘤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寻找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和临床应用价值的特异的标志基因和蛋白,开展系统的生物学功能鉴定和抗体的研制并进行大样本临床评价。   2)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与临床科室对本室研究方向和内容有兴趣人员的密切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以胃肠肿瘤为重点逐步形成基础与临床一体化的研究模式和团队。   3)实验室规范化运行和开放   人员职责:   A.研究员: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独立负责一项以上国家级研究课题,能够独立指导各级科技人员和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包括研究课题的申请、实验研究整体设计、数据分析、研究报告和论文撰写、投稿和修改。   B.副研究员: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独立负责一项以上省部级研究课题,负责实验室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相关事务,能够协助指导各级科技人员和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包括研究课题的申请、实验研究整体设计、数据分析、研究报告和论文撰写、投稿和修改。   C.助理研究员:具有明确的研究兴趣和任务,能够独立承担一项以上课题的研究工作和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任务、能够协助指导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能够独立进行课题申请、设计实验研究方案、数据分析、研究报告和论文撰写、投稿和修改。   D.主管技师:全面负责实验室关键技术的建立和完善,负责指导和规范研究生的实验操作技术。协助上级研究人员和实验室主任管理实验室的日常事物、以保证实验室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9.今后三年的预期目标及效益   1)科研项目申请,获得承担和参加3项以上国家科研项目的资助,总经费在1000万元以上,负责1-2项研究课题的组织与协调。   2)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胃癌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方法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至少一项研究能够完成临床前实验工作。   3)科研产出方面获得标志性成果,在国际专业性学术刊物发表影响因子总分大50的SCI论文,申请发明专利2-3项。   4)为了保障实验室工作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增强,计划引进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人员1名。同时将结合实验研究工作的需要聘请客座研究人员2-3人。通过国际合作研究加强各类科技人员,包括博士研究生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培训。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有实质性突破。   5)成为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与国际合作的核心团队,实验室开放和技术平台社会化运行的窗口,肿瘤基础与临床结合人才培养的基地。为本院3-5个临床科室的研究工作提供实验条件和技术指导。为3-5个院校研究生培养和合作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近3年代表性论文与专利:   1. Hua Deng, Rui-Fang Guo, Wen-Mei Li, Min Zhao, and You-Yong Lu: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1 depletion suppresses cell proliferation in gastric cancer cells 2005, Biochem Bioph Res Com; 326: 274-281   2. Na Li, Ruifang Guo , Wenmei Li, Jianmin Shao, Shuting L, Kang Zha, Xishu Chen, Ningzhi Xu, Siqi Liu, Youyong Lu: A proteomic investigation into a human gastric tumor cell Line BGC823 treated with diallyl trisulfide. 2006, Carcinogenesis 27(6)1222-1231   3. Yan-Hong Yang, Min Zhao, Wen-Mei Li, Ying-Yu Chen, Bin Kang, You-Yong Lu: Expression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5 gene involves in regulation of apoptosis in gastric tumor cells. 2006, Apoptosis, 11(6):993-1001   4.Wang X, Wang F, Taniguchi K, Seelan RS, Wang L, Zarfas KE, McDonnell SK, Qian C,Pan K, Lu YY, Shridhar V, Couch FJ, Tindall DJ, Beebe-Dimmer JL, Cooney KA, Isaacs WB, Jacobsen SJ, Schaid DJ, Thibodeau SN, Liu W: Truncating variants in p53AIP1 disrupting DNA damage-induced apoptosis are associated with prostate cancer risk. 2006,Cancer Res.66(21):10302-7   5. Shizhu Zang, Ruifang Guo, Liang Zhang, Youyong Lu:Integration of statistical inference methods and a novel control measure to improv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data analysis in expression profiling studies. 2007, J. Biomed Inform 40: 552-560   6. Xiaoqing Xu , Wenmei Li , Xiaojun Fan, Yunyan Liang, Min Zhao, Jingyu Zhang,Yumei Liang, Wei Tong, Jun Wang, Weiping Yang and Youyong Lu: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p42.3 gene as tumor- specific and mitosis phase-dependent expression in gastric cancer.2007, Oncogene 26(52), 7371–7379   7. Na Li, Jun Zhang, Yumei Liang, Jianmin Shao, Fuli Peng, Maomao Sun, Ningzhi Xu, Xianghong Li, Rong Wang, Siqi Liu, Youyong Lu: A controversy tumor marker: Is SM22 a proper biomarker for gastric cancer cells?2007, J. Proteom Res.6(8)3304-3312   8. Jun Zhang, Bin Kang, Xiaohui Tan, Zhigang Bai, Yumei Liang, Rui Xing, Jianmin Shao, Ningzhi Xu, Rong Wang, Siqi Liu, Youyong Lu: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rotein profiles from primary gastric tumors and their adjacent regions MAWBP may be a new-protein candidate involved in gastric cancer 2007, J. Proteom Res. 2007,6(11) 4423-4432   9. Yan-Hong Yang, Hua Deng, Wen-Mei Li, Qing-Yun Zhang, Xiao-Ting Hu, Bai Xiao, Hai-Hong Zhu, Pai-Li Geng, You-Yong Lu: Identifica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1 as a predictive tumor marker in serum based   on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2008, Clin Cancer Res 14(1) 74-81   10. Bin Kang, Rui-Fang Guo, Xiao-Hui Tan, Min Zhao, Zhuo-Bin Tang and You-Yong Lu: Expression status of ataxia-telangiectasia-mutated gene correlated with prognosis in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2008, Mut Res. FMM , 638, 17-25.   11. Bin Kang, Chunyi Hao, Hongyi Wang, Jun Zhang, Rui Xing, Jianmin Shao, Wenmei Li, Ningzhi Xu, Youyong Lu and Siqi Liu :Evaluation of hepatic-metastasis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upon the protein signature of PI3K/AKT pathway , 2008 J. Proteom Res. (in press)   12. Lei Du, Hongyi Wang, Leya He, Jingyu Zhang, Biyun Ni, Xiaohui Wang, Haijing Jin, Nathalie Cahuzac, Maryam Mehrpour, Youyong Lu and Quan Chen: CD44 is of functional importance for colorectal cancer stem cell. 2008 Clin Cancer Research (in press) 专利:   1.发明名称:体外辅助鉴定肠型胃癌及其分化程度的方法及其专用试剂盒   申请号:CN200510088893.0   申请日: 2005年   申请人:吕有勇 郭瑞芳 臧师竹 张亮   2. 发明名称:抗肿瘤特异性标志蛋白TS/MEDP的抗体制备及用途   申请号:200610150095.0   申请日: 2006年10月26日   申请人:吕有勇 许小青 李文梅 梁云燕 樊晓军 王代树   2008年4月30日公告(公开)   3.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1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及用途   申请号:200710111205.7   申请日: 2007年10月26日   发明人:吕有勇、杨艳红

中心实验室

科室简介:  中心实验室成立于1996年,是一个为我院(所)科研工作服务的实体,承担着全院重大科研技术平台的构建、使用、维护和管理,重点是服务和技术保障。   目前有一支以博士毕业生为主体的技术队伍,有多项为科研工作开展提供技术保障的平台,包括生物质谱平台、核酸芯片检测平台、激光共聚焦平台、流式细胞仪平台、双向电泳平台、实时定量PCR平台和多台各种规格的高速和超高速离心机。大型技术平台有专人管理,负责运行和维护,高档贵重仪器设备有技术人员担任技术指导。   多年来,中心实验室在建立与完善科研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实现技术资源与设备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为科研工作创造了便利条件,也使院(所)的科研在对外竞争中,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在全力支持和优先保证院(所)委托的科研项目、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实施的同时,也向兄弟院所提供技术服务,使得资源共享。日常工作还包括协助临床科室做好科研项目的申请、实验设计及研究生的具体实验指导,根据需求举办实验技术讲座和仪器设备的培训等。

标本库

科室简介:  研究恶性肿瘤的重要材料就是肿瘤标本。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标本库始建于1996年,其职责是采集、保存和利用人类常见肿瘤的组织和血液标本,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质量控制。目的是充分利用肿瘤医院现有的肿瘤标本资源,为人类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研究材料。标本库于2000年底进行改建,在外科、手术室、病理科的配合下,现已初步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样本采集、储存和管理体系。北京肿瘤医院标本库建成至今,已经收集了近5000份样本,目前现有深低温冰箱11台,重要的样本集中在其中7台卧式冰箱中。   我院标本库着重收集人类常见肿瘤的标本,在首先保证病理学诊断的前提下,收集剩余的组织标本。主要包括胃癌、食道癌、大肠癌、肝癌、胰腺癌、肺癌和乳腺癌等。组织样本为配对的癌与癌旁组织。多数病例同时采集配对的血液样本。血液样本为除去血细胞后的血清和血浆。样本的采集严格按照规范由专人执行,在标本的采集前常规需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另外在“华夏英才出版基金”的资助下,我们主持编写了《肿瘤组织标本库常用实验技术手册》,该书内容涉及肿瘤标本常用实验技术,系统论述肿瘤组织标本收集、保存和利用。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从2006起至今我们先后争取到了医院及研究所,北京市科委以及其他来源的资助,对现有的标本库进行了改造。逐步完善了1)样本的安全操作,使用生物安全柜用于组织和血液的分装与分离操作,使用专门的离心机;2)深低温冰箱的温度检测系统,使用Sensaphone 2000报警系统,在冰箱/环境温度异常,系统断电情况下通过电话报警,实时记录每台冰箱的温度情况,实时数据可以经电话和局域网访问;3)现有样本实现条形码/数据库系统管理,试管和储存盒上粘附的条形码采用深低温专用的Brady材料,可耐-196~120℃,数据库由标本库与北京首码公司合作研发,具体系统资料储存于执行购置的DELL T105服务器中,由医院信息部提供了专门的内部网络系统,数据访问实现高度加密;4)样本质量的抽样检查:购置了Qiagen的Tissuelyser,可以高速地粉碎组织,从而减轻了既往提取组织的速度,使常规样本抽样检查以及部分样本的二次加工的工作大为简化。   北京大学肿瘤学院标本库与学科发展密切结合,围绕当今人类肿瘤研究的重大课题,建立了一个标准化的资源库和现代化的技术平台。今后力求通过新的工作模式,更充分有效、合理地利用宝贵的人类肿瘤标本资源。充分利用组织标本库的巨大资源优势,协助深入开展肿瘤的基础研究,造福千千万万肿瘤患者。

门诊化疗病区

科室简介: 

门诊部

科室简介: 

白萱英
白萱英副主任医师

擅长:心电图Holter肺功能检查

挂号预约电话医院

友情链接

北京肿瘤医院

电话:010-88121122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52号(定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