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概况

别名:上海仁济医院

性质:三级甲等

电话:021-61557239

地址:

专家答疑 预约检查 极速问诊
消化内科

科室简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医院消化学科是以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1984年由江绍基院士和萧树东教授共同创建的国内第一个消化疾病研究所)的临床和基础部分为主体组成。系国家重点学科牵头单位(1989年起至今)、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消化内科,优势学科,本市唯一)、卫生部消化内科重点实验室(国内唯一)、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本市唯一)、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本市唯一)。 消化科现有病床112张、内镜中心占地1600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000平方米、相对独立于医院大病理室的我学科消化病理室150平方米。临床特色为幽门螺杆菌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治、胃肠道肿瘤及其癌前疾病诊治和预防、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诊治、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脂肪性肝病的综合诊治、肝纤维化的非常创新性诊断和慢性肝病终末期的干细胞治疗等。近2年,近2年消化科门诊量20-30万人次/年、内镜量近5万人次/年。消化科独立诊治的病种包括消化道出血、黄疸、腹水、门脉高压、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息肉、胃肠道良恶性肿瘤、消化道狭窄、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胃肠病、肠结核、伪膜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肝炎、肝硬化、肝癌、肝功能衰竭、肝脏良性肿瘤、胆石症、胆管炎、胆道良恶性肿瘤、消化系统代谢性疾病等。开展的特色技术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小肠疾病内镜诊断、幽门螺杆菌诊断和耐药感染的临床诊治、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检测组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入院病人中60%为危重病种(炎症性肠病、肝硬化失代偿并发症的诊治、急性胰腺炎、梗阻性黄疸、急性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等)或疑难病人(腹水、腹痛、发热、黄疸待查等)。出院患者中外埠患者比例超过30%。近5年开展的新技术包括ESD、共聚焦纤维内镜、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硬化、螺旋管式小肠镜、沙利度胺治疗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双镜联合切除消化道间质瘤、双气囊小肠镜、NBI、内镜下冷冻治疗Barrett食管等。无论是平均住院日、人均费用还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都达到上海市先进行列。消化药理基地曾以组长单位开展了14项临床I类新药试验和参与了4个国际多中心临床药物试验。 学科中江绍基院士是我国消化病学界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萧树东教授目前担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和亚太消化病学会主席、曾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主任委员。房静远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消化学会委员兼秘书和肿瘤学组组长、上海市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侯任主委)、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常委。学科中拥有正高级职称员工10人、副高者近16名;博士生导师8人(现职4人)、硕士生导师14人。现有临床第一线医生45名、病理医生4名、研究系列5名、内镜4名、护士67名、技术员系列6名和秘书1名。医生系列中93%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学科骨干10名均在上海市级以上学会和协会任职。还担任了8本国际SCI期刊编委等职。 学科成员中不乏国家级人材培养计划入选者,如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同时众多教授在全国和上海市学会中担任要职。学科培养的研究生中不少成为国内医教研单位的骨干,担任其他三级医院消化科主任或副院长者计15名。每年培养进修医生10-30名。 学科曾成功地主办了六届国际消化病学术大会,每次到会演讲外国专家50-100人。还与美国NIH、密歇根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医学科学院等具有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每年召开继续教育学习班1-2期。此外,我们还是消化领域SCI收录杂志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2009年首次具备影响因子即达1.79分)和核心期刊源杂志《胃肠病学》的编辑基地。  

骨科

科室简介:骨科现有教授、主任医师6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名,主治医师10名,住院医师5名。其中博士6名,硕士11名,经过160年历史,骨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一直处于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水平,并成为上海市骨科质控中心的主要成员。骨科现任科主任刘祖德教授,为博士生导师。 骨科现有东、西部两个病区,床位84张,开设每周全天门诊,东、西两院每天至少各有半个工作日的专家门诊,同时为患者举办颈椎病、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等专题讲座。科室所有教授和副教授均在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进修学习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骨科长期以来与国内外多个医院保持协作关系,每年有多名著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和手术示教。骨科每年门诊病人57000多人次、急诊病人23000多人次,收治住院病人3000余人次,完成手术3200多台。全科设有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和创伤外科三个专业。脊柱外科开展了颈、腰椎前、后路和胸椎后路及脊柱微创手术,治疗各种脊柱侧弯、不稳定、畸形、骨折、椎间盘突出和脊髓损伤、肿瘤等疾病。关节外科开展了髋、膝、肩和踝关节置换,着重于关节翻修手术的改进。运用国际通用的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功能评估,观察疗效,减少并发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科更换了关节镜设备,派医师赴意大利、法国学习,使关节镜微创诊断与修复手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创伤外科先后开展应用空心钉、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粉碎骨折,PFN治疗股骨近段骨折等手术。 每年举办二期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和二期进修医师学习班,经常聘请国内、外著名脊柱与关节外科专家进行学术讲座。科内每周进行业务学习。骨科现为上海交大医学院博士点、硕士点,现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每年招收博士生2~3名、硕士生3~5名。  

普外科

科室简介:科室概况 仁济医院普外科在董方中、兰锡纯、周锡庚、邝耀麟、施维锦、王平治、陈治平、吴志勇等一批国内著名外科专家的带领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在亚专业门类齐全,医教研水平为国内一流,学术地位在全国处于前列。目前拥有肝胆胰与门脉高压症、微创、胃肠、肛肠、甲状腺与乳房五个专业组,现有床位230张,在编医师45人,其中正高职称5名,副高职称22名。科室中拥有博士学位14名,硕士学位24名,占科室成员的85%。年门急诊量14万人次,每年手术5000例左右,其中大手术占50%以上。1990年以来,主编和副主编专著11本。 学科带头人 现任普外科主任吴志勇,医学博士、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在日本红前大学医学院合作研究和进修肝胆胰外科,1991-1994年在美国路易斯安纳州大学Shreveport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7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医学院进修肝移植。还担任上海仁济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中华外科学会门静脉高压症外科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普外科学会委员,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外科理论与实践、肝胆外科、消化外科、肝胆胰外科、移植杂志、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Hepatobiliny&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等九种专业杂志的编委。目前承担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十多项重大课题。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著、综述160多篇(其中20多篇发表于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吴志勇教授还参加了12本专著的编写,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5年制、7年制和全国高等学校8年制外科学教材的编委。 医疗特色 是国内最早开展门脉高压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单位。继1952年,兰锡纯教授在国内首次施行脾肾静脉吻合术后,该科室又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一系列门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的积极探索。20世纪90年代,吴志勇教授在门静脉高压症的基础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脾肾静脉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应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术式,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并逐渐获得认同。邝耀麟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用心得安联合控制甲亢症状,减少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治疗效果明显。施维锦教授创建了上海胆道会诊中心,致力于复杂肝胆胰疾病的诊治探索,在胆道肿瘤根治和数次胆道术后胆道再手术等高难复杂手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和知名度。80年代初王平治教授在国内外首次开展的“带蒂臀大肌代括约肌治疗肛门失禁和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手术”,对当时的肛肠外科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科室在胃肠肿瘤的标准化综合治疗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又开展了肝右三叶切除,肝门胆管癌采用半肝切除加尾状叶切除的扩大根治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部切除,联合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的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复杂大型手术,每年达百余例,取得显著疗效。2001年又成功地施行了仁济医院第一例肝脏移植手术,使肝移植成为了仁济医院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常规手术。同时,科室又在胆道、结直肠、甲状腺的微创手术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和尝试,已在临床全面展开。 科研特色 肝胆胰与门脉高压症、微创、胃肠、肛肠、甲状腺与乳房五个专业组都在各自的领域里进行基础研究。近五年来普外科共申请到国家自然基金4项、市科委基金25项、卫生局科研基金14项、横向课题8项、浦东基金7项、校基金1项、启明星1项、院基金11项、市教委1项、博士点基金4项,总科研经费逾300万。发表论文160篇,其中SCI收录5篇,科技部论文统计期刊源杂志发表124篇(在国外学术期刊发表24篇),课题鉴定5项。 学科建设 普外科为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近五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30名,博士研究生15名,博士后2名。在科主任的带领下,科室科研和临床并重,正努力建设一个学习型团队。自2000年起,科室每年举办“国家级普外科提高班”,共有200多人次参加。由科室主办的“上海2005肝胆胰外科论坛”吸引了本市以及邻近省市的300余位外科医师参加,是近年来上海举办的较为成功的外科会议之一,也是上海乃至华东地区首次举办的肝胆胰外科专题高峰会议,标志该科室已跻身国内外科界的先进水平。  

风湿病学科

科室简介:仁济医院风湿病学科成立于1979年,1994年进入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1999年进入“211工程”科研课题建设重点项目——医学免疫学的临床医学领域。2000年创建成为国内第一个现代化风湿病学研究所。2002年经上海市卫生局批准成立上海市风湿病学临床医学中心,同年进入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通过二十几年的建设,仁济医院风湿病学科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本中心在国内外风湿病学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是中华风湿病学会的副主任单位,上海风湿病学会主任单位。学科带头人陈顺乐教授担任第10届亚太地区抗风湿病学会联盟主席、国际抗风湿病学会联盟常委、美国风湿病学院(ACR)国际顾问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本科现有临床医师22人(平均年龄35岁),正教授5名、副教授7名,其中包括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6名,中青年医师中硕士以上学位16人,占80%。   近五年来在医教研方面亦取得了新的成绩。风湿病学科病房从原先的22张床位扩建至50张,中心成立了4个功能部门,即临床医疗、实验研究、快速诊断中心和康复中心,简称CRRR。收治病人数逐年增加,其中65.4%以上的住院病人为外省市及海外患者。门诊量也呈上升趋势,外地病人占50%以上,除祖国大陆外,还有部分病人来自英国、法国、土耳其、日本、印尼、美国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地的患者。由于风湿病学临床医学中心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增长,门诊及住院病人中很多为其他省市的疑难和危重病人。通过我们应用先进的免疫基因学诊断方法和高度个体化治疗方案,严重疾病死亡率由8%下降到1.95%。为方便患者就诊,我科设立了独立的专科门诊,门诊面积显著扩大,就诊条件改善,设立全天候门诊。专家门诊次数明显增加,门诊量以每年20%速度递增。风湿病是内科中的边缘学科,临床研究常需多学科合作,因此创立“GROPEC”合作组,目标是联合风湿病相关学科,对世界性的疑难问题协作攻关和带动学科群的发展。已经与妇产科、放射科)、骨科、儿科、内分泌科和心内科共同探讨合作课题。 我科获得多项科研基金资助,1999-2004年共申请课题18项,“红斑狼疮疾病相关基因鉴定及功能研究”入选863课题,“16号染色体上狼疮发病相关基因研究” 等4项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市级项目13项。5年共发表论文98篇,其中核心期刊: 60篇,SCI收录 6篇。“红斑狼疮Th细胞差异分化的分子基础及临床意义”获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和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分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和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已经出版《 风湿病疑难问题》和即将出版《系统性红斑狼疮》和《 风湿病学》三本参考书;已出版《Arthritis & Rheumatism》(中文版)和《关节炎之窗》、《乐博施知音》两本病友会杂志;五年来主办了一些全国性会议和国际会议:华夏风湿病会议(1999)、APLAR第九届风湿病学术会议(2000)(陈顺乐教授任科学委员会主席)、中法风湿病学术研讨会(2001)、第一届上海风湿病学术会议(2002)和上海红斑狼疮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我科将在2004年10月召开“法中风湿病学术研讨会”,在11月将召开“中荷风湿病学术研讨会”,2004年5月申办2007年上海第八届国际红斑狼疮会议获得成功。 我科培养研究生40余名,五年来共培训来自全国各地进修医生百余名,成为风湿病学人才培训基地。我科还长期与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相关研究机构保持长期课题交流合作。目前本学科在国际上被普遍认为是亚太地区SLE研究的领头单位和风湿病学研究有一定声望的学术机构。  

心内科

科室简介:仁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建科已40年,由我国著名的内科专家黄铭新教授创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郑道声教授,黄定九教授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心血管专家的努力,在历任科主任的带领下,该科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现有病床98张,其中CCU16张;拥有心脏超声,心导管室、心血管病研究室,病毒性心肌炎研究室等。现有36名医生,其中主任与副主任医生12名。年门诊量约6万人次。年住院病人2600人次。 该科是国内最早开展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的单位,90年代初期陈润芬教授在国内第一个报道了射频消融治疗室上速;随后该技术迅速在全国得到应用和推广;学科也是国内最早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单位之一。目前冠状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已经形成特色,尤其在疑难危重,以及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病变,完全闭塞病变和急性心肌梗死的紧急介入治疗等领域都处在国内领先的水平。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数量和质量得到飞速发展,目前每年完成冠脉介入治疗800余例次,冠状动脉造影及各类心导管治疗近2000人次。 现任心血管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何奔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年轻一代心脏病学专家,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有深厚的造诣,是许多国际国内重要心脏病学大会(包括美国TCT,日本CCT等)的主席团成员,在许多重要的国内外会议被邀进行手术演示与讲学,05年我科成功地进行手术直播至新加坡的LIVE国际会议是我科在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06年我科成功举办了国内首个以“复杂”命名的首届“复杂冠脉再血管化治疗论坛”国际会议,是我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何奔教授目前是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分会全国委员,中华老年保健学会心血管专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血管学会委员见青年学组组长,美国纽约科学会会员(Member of NewYork Academic Science)。卫生部心血管专科医师培养计划起草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心血管介入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若干国内期刊源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 心血管内科目前的发展方向包括: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肾脏内科

科室简介:仁济医院是我国较早建立肾内科的医院之一,学科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延缓慢性肾脏疾病的进展及开展终末期肾衰一体化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为重点的学科,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学科目标:“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亚洲一流”; 学科宗旨:“病人至上、质量为本、科教兴科、争创一流”;学科方向:“一流质量、一流服务、一流管理、一流环境”。本学科现有“亚太肾脏病学会理事、国际腹膜透析学会亚太地区核心委员”1人、全国级副主任委员2人、全国级常务委员2人、上海市级主任委员2人、上海市级副主任委员1人、医学会秘书3人、杂志副主编1人、编委3人、特约编审3名。本学科具有良好的学术梯队,现有医师19名,副教授以上医师9人,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10名。全科硕士生以上学历达80%。本科是肾脏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点,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硕士生研究生导师3名、七年制临床硕士生导师4名。至今,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6名,博士研究生11名,尚有在读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研究生8名,曾获得国家级、局和市科技进步奖11项。学科带头人钱家麒教授。 (一)临床医疗 肾内科由肾脏科病房、肾脏科门诊、血液透析中心、腹膜透析中心、中西医结合肾病研究室和肾脏病理室等组成,专科床位45张,年住院病人约为1800人次,年专科门诊量3万余人次。同时开设了专科专病门诊(如肾病门诊、尿毒症非透析门诊、腹透随访门诊和肾移植随访门诊等)、专家门诊和高级专家预约门诊,满足不同层次病人的需要。 肾内科长期坚持中西医结合研究,应用中西医两法诊断,在治疗慢性肾脏病及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以治疗各种疑难及危重肾脏疾病为临床特色,如原发性及继发性肾脏病包括红斑狼疮肾病、糖尿病肾病、肾性高血压等。本学科组研发的“一种肠溶性细菌酶复层微囊制剂及制备方法”对早中期尿毒症显示了较好的疗效,推迟了病人进入透析治疗时间,并于2000年申请到国家发明专利权。 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替代治疗始终是本学科的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外也享有一定的声誉。1996年建立了中外合作医疗机构-“仁济NMC血液透析中心”。本科目前设有东、西两部两个血透中心,全部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多功能血液净化机、自动CRRT机及血浆置换机,可进行国际上最先进各种血液净化治疗, CRRT、EDD和床边血透等技术。尤擅长进行高难度、高危、急症病人及老年人的透析;可进行单或双滤器血浆置换术,治疗各种难治性肾病、继发性肾病(包括重症红斑狼疮)及肾脏移植后抗排斥治疗。2002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在线的BVM、BPM、BTM及Kt/V的检测方法。常规血透病人数逐年上升,2002年共进行了19356例血液透析治疗,目前共有180位常规血透病人。本透析中心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念,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不仅注重透析病人的治疗质量,而且关心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病人教育和宣传活动。1998年本中心被批准为“上海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以此为基础,本科连续6年进行了上海市透析(包括移植)的登记调查,为上海市卫生局等政府主管部门制定血透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同时还担负了“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的全国血液透析与移植登记工作,目前已逐步完善了透析登记软件系统的设计。 (二)科研工作 在血液透析方面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血透患者细胞因子及基因表达与透析膜生物相容性的关系”获199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血透生物相容性系列研究-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在血透中变化及相关分析”获200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及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着重进行有关腹膜功能与结构的研究,已完成腹透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卫生局和市级科研项目2项。成功建立了多种腹腔间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成功建立了大鼠尿毒症腹透模型,研究了腹膜透析对水孔蛋白1表达的影响,高糖对腹腔巨噬细胞释放TNF-α,对腹腔防御素的抑制作用,关注腹膜纤维化防治。 近十年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上海市高教局科研基金二项,上海市卫生局课题三项,上海市教委、科委课题七项,目前正在进行卫生局和科委课题各一项(“腹膜透析临床与基础研究”和“糖尿病肾纤维化机理的探索及中西医药干预的实验研究”)。 我科的肾脏病研究室2001年通过了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的评审。目前着重从事上海市重点课题“肾功能衰竭的早中期监测和干预”。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市重大课题科研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市级课题:19项、负责进行上海市重大课题“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早期检测和治疗”、1人任上海市首席科学家、科研经费400余万元。 主编《临床治疗学》、《临床肾病分册》、《肾脏病饮食疗法》和《内科门诊手册》等专著,参与编写《内科理论与实践》、《实用内科学》、《中华内科学》、《临床治疗学》、《实用肾脏病学》( 第1版) 、《默克手册-第十七版》、《实用重症监护治疗》、《肾脏病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肾脏病学分册)》和《中国食疗学》等专著。历年来在各种杂志发表了近300篇论文,其中近五年来有88篇,被SCI和EI 收录7篇,在国际性学术杂志上发表22篇,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论文5篇。多篇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其中1名获2001年国际腹透学会青年研究奖,8名获“日本透析治疗学会基金“资助。 学科带头人钱家麒教授是国内著名的肾脏病学专家,现任上海仁济医院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重点课题“肾功能衰竭的早中期监测和干预”首席科学家。同时兼任亚太肾脏病学会理事、国际腹膜透析学会亚太地区核心委员、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卫生局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上海市医疗质量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上海市科委成果奖评审委员。目前还担任《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和临床肾脏病杂志》副主编,《Hongkong Journal of Nephrology》、《中华内科杂志》、《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透析与人工器官杂志》等十余种杂志的编委。 科主任倪兆慧教授,为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医学会肾病学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肾病学会委员兼秘书、上海中西医结合活血化淤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传统医学中心副主任、《中华肾脏病杂志》特约审稿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编委。 (三)教学工作 1997年起连续举办了6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腹膜透析基础与临床”学习班,为国家培养腹膜透析专业人员300余名,2003年被卫生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基地。自1998年始连续5年负责举办《上海市血液透析上岗培训》学习班。本科也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肾脏病专业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中标完成了卫生部《血液透析》视听教材的制作工作。负责七年制和五年制医大本科生(中、英文班)及大专生临床和前期教学工作。近五年1人获“宝钢教学奖”、3人获二医大“优秀教师”称号、5人获仁济医院“优秀教师”称号 。 (四)科室管理 科室管理方面及改革方面:肾内科一贯注重科室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抓好人才培养 提高职工素质 ,制定计划、落实措施、营造氛围、鼓励进取。以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优秀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为培养目标,强调团队精神,培养研究型队伍。连续几年在医院年总考核排列前3名,并连续几年荣获校和医院先进文明班组,上海市医务工会先进文明班组、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历任科主任:陈梅芳、张庆怡、钱家麒、倪兆慧。  

血液科

科室简介:

内分泌科

科室简介:

呼吸科

科室简介:

急诊科

科室简介:

神经内科

科室简介:

儿科

科室简介:

肿瘤科

科室简介:

中医科

科室简介:

皮肤科

科室简介:

临床营养科

科室简介:

心胸外科

科室简介:

泌尿外科

科室简介:

麻醉科

科室简介:

神经外科

科室简介:

妇产科

科室简介:

血管外科

科室简介:

整形外科

科室简介:

眼科

科室简介: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科室简介:

口腔科

科室简介:

核医学科

科室简介:

检验科

科室简介:

药剂科

科室简介:

放射科

科室简介:

超声科

科室简介:

病理科

科室简介:

康复医学科

科室简介:

激光室

科室简介:

肝移植科

科室简介:

放疗科

科室简介:

老年病科

科室简介:科室概况 仁济医院老年病科是医院特色后备学科,也是上海市首个老年病学科的博士授予点,所属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老年病研究室。老年病科现有医师30名,其中副高以上8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医师中博士5名,硕士8名,在读博士2名、硕士1名。拥有床位82张。该科在其不长的建科历程中已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体系,健全的医疗、教学和科研队伍。临床上在老年多脏器功能衰竭诊断治疗上初现特色,在老年高血压的科研和临床上也成绩突出形成优势。 临床特色 老年病科始终坚持“病人至上、质量为本、内抓规范质量、外树文明形象、科教兴科”的宗旨,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发展,严格的管理和规范的操作已成为医院的一个典范。在临床上,老年病科针对老年人多病,症状不典型,易发生并发症,病情易变、突变乃至猝死等,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上狠下功夫,临床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其精湛的技术和优质服务成为全院心目中信得过科室。老年病科病房的一流质量和一流服务,被老同志和特需海外患者称誉为第二个家。而其在多脏器功能衰竭和高血压的治疗上专长更为广大病员称道。 学科建设 老年病科自建立以来,首任科主任鲍延熙教授、前任科主任陆惠华教授、现任科主任方宁远教授在学科建设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个人发展和学科建设相结合。学科梯队健康成长,学有专攻的人才逐渐萌现。在不长的建科历程中,科研工作从零开始,逐渐突破。确立“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机制及其防治研究”为本科的主攻方向。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教委、卫生局等项目中,承担课题十九项,经费逾150万元。培养研究生15名,校院优青数名。历年发表论文90余篇,获美国专利一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防治研究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科主任兼学科带头人方宁远教授为中华医学会上海心血管病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中国健康教育协会高血压健康教育中心(上海)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陆惠华教授任中华医学会老年病学会常务委员。全科在医院领导关怀支持下,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为不断取得新成绩而努力。  

陈胜良
陈胜良副主任医师,不详

擅长:功能性胃肠病及胃肠道黏膜癌前状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挂号预约电话医院

刘文忠
刘文忠主任医师,不详

擅长: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挂号预约电话医院

罗鸿伃
罗鸿伃副主任医师,不详

擅长:激光计算机,流式细胞工作,为临床和科研服务

挂号预约电话医院

陆伦根
陆伦根副主任医师,教授

擅长:主要从事消化系疾病尤其是肝脏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对食管、胃肠道疾病尤其是肝脏疾病有较多的研究和诊治经验。

挂号预约电话医院

陆红
陆红副主任医师,不详

擅长: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基础和临床诊治和研究。熟练掌握胃镜诊断技术。

挂号预约电话医院

李晓波
李晓波副主任医师,不详

擅长:消化内镜诊治,长期从事消化内镜诊治工作,熟练开展胃镜、小肠镜、结肠镜、ERCP、NBI、EMR、ESD、食管静脉曲张皮圈结扎治疗、消化道狭窄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等多项内镜技术。

挂号预约电话医院

友情链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电话:021-61557239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浦建路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