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肿瘤医院

安徽省肿瘤医院概况

别名: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

性质:三级甲等

电话:0552-3086384

地址:

专家答疑 预约检查 极速问诊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科室简介:   建院时设立眼耳鼻咽喉科,1958年单独建科,1969年设病床15张。1979年医院设立大五官病区,设病床19张,门诊设有隔音室、治疗、手术室。

口腔科

科室简介:   口腔科建于1956年。1962年设病床5张。1979年,与眼、耳鼻喉科合并为大五官病区,设病床8张。1987年,口腔门诊扩大,分口内、口外、口矫三个专业组。1997年,口腔科搬迁至五官治疗研究中心,病床增至31张。

眼科

科室简介:   建院时设眼耳鼻喉科,1958年单独设科,设病床6张,1969年增至13张,并设门诊验光室、小手术室。1979年医院建大五官科病区,设病床19张。1991年经安徽省科委批准,以眼科为依托成立了“安徽省白内障人工晶体研究中心”。1997年眼科搬迁至五官治疗中心大楼,床位增至31张。1999年床位增至36张。   除此,门诊设有验光室、小手术室、屈光眼肌室、萤光造影室、视野室。眼科仪器设备主要有:裂隙灯显微镜、进口隐斜计、光投射视野计、日产TRC-50VT萤光造影仪、角膜内皮镜、日本产角膜曲率仪、日本产手术显微镜和录像系统、美国产超声乳化仪及玻璃体切割仪。   眼科科研课题和成果主要有:“PC-A8610C型人工晶体研制与临床应用”研究成果1990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人工晶体植入技术推广应用研究”成果,1994年获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人工晶体植入后细胞组织反映实验研究及治疗探讨”的研究成果,1995年获安徽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正在开展的科研课题有“钩端螺旋体所致的各种眼病的研究”等。眼科近些年来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译著2部。

心血管科

科室简介:    心血管科成立于1987年,之前为内科心血管专业组,1984年专业组建立心电监护室,后设监护病床4张。建科后,在西内科病区设床位21张。1991年建独立病区,设床位24张,并兼管ICU,设监护病床6张。1994年调整至东内科,设病床27张。1995年成立心导管室,后于1999年并入院中心导管室。2001年经调整设病床40张,重新管理心导管室。心电功能检查部门有门诊和病房心电图室、心功能检查室、超声心动图室、机能试验室、电生理检查室、动态心电和血压检测。现有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4名。   心血管科科研成果有二项,2001年“室性心动过速的心脏介入治疗心脏转复除颤器和导管法射频消融”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三等奖;2002年“儿童心律失常的心脏介入治疗”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三等奖。科研课题有“心包腔镜的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心力衰竭心内膜心肌活检”、“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危险因素分层与血浆肌钙蛋白T和C反应蛋白的关系”、“左室刺激在左侧旁路和左室室速射频消融中的运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管病变与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相关性研究”、“心律失常报警及治疗”等。1987年以来,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中华系列10篇。1993年还公开出版《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专著1部。  

血液科

科室简介:   血液科成立于1988年,建科前属内科血液专业组,并为安徽省血液病协作组组长单位。1976年专业组设病床18张。   1976年起,对急性白血病采用新的联合化疗,并试用小济量三尖杉脂类药物治疗急性非白血性白血病。开展骨髓活检工作。   1979年成立血液病实验室,逐步开展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凝血因子及溶血性疾病部分检测工作。首次开展脾切除术后治疗。   1984年开始用康力龙、654-2等药物联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986年开展小剂量阿糖胞苷、或三尖杉酯碱治疗急性非白血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大剂量维生素B6及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维甲酸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颅脑照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剂量MTX(氨甲喋呤)治疗顽固性、难治性白血病。开展胎肝悬液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重症肝病等。   1997年起开展脐血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及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开展LD-Harr-C治疗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1994年起开展LD-CSF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开展LD-Harr+ATRA治疗APL,提高了APL的CR率,杜绝维甲酸综合症。   1996年起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缺乏病、溶血性贫血、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液科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主要有:1977年完成天长县8656例白血病试点普查工作;1978年起开展雄黄治疗慢粒研究、慢粒细胞遗传学研究、各种疾病巨核细胞质与量的观察。1982年第二次完成自然人8000例血红蛋白病普查。重新开展血红蛋白电泳、血红蛋白F测定及高铁还原试验。   其中雄黄治疗慢粒成果获市科研成果奖,首先在安徽省发现异常血红蛋白Queene,并与兄弟单位协作完成一级化学结构分析。自1977年以来在省级以上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参编论著13部。

神经内科

科室简介:   神经内科成立于1961年。建科前为内科神经专业组。神经内科成立时,设病床10张,1964年增至15张。1972年医院恢复后病床增至18张。1993年神经内科病房迁至干部病房一楼,设置床位24张;同年成立神经免疫实验室。2001年病床增至40张。   神经内科建科前后,医疗工作主要进行神经内科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并开展一些疑难病的研究。   1965年后,开展颈内动脉导管血管造影及治疗中风、脑水肿;   1974年后,开展激素及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加人工呼吸抢救重症肌无力;气管切开、电动呼吸抢救格林-巴利综合征;用大剂量EACA(6-氨基乙酸)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用干扰素、转移因子治疗散发性脑炎及格林-巴利综合征。   1983年后,开始用胞二磷胆碱、脑复康静滴治疗中风恢复期,对格林—巴利综合征采取不用激素治疗方案,疗效优于使用激素。   1985年后,开始用钙通道阻断剂治疗脑缺血;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急性脑中风,降低了死亡率。   1990年后开展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治疗重型格林—巴利综合征。   1993年在国内率先开展神经学系统副肿瘤综合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和抗特异性神经元抗体(抗Hu-抗体,抗Yo-抗体,抗Ri-抗体)的检测项目。   1994年后与ICU协作开展钻颅碎吸治疗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   1996年后与介入科协作开展对脑梗塞患者超早期动脉介入溶栓治疗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重症多发性肌炎。   1998年起将蛇毒制剂(力源精纯蛇媒)治疗急性期脑梗塞用于临床。开展局部注射Ⅰ型肉毒素治疗痉挛性斜颈、面肌抽搐等锥体外系疾病,开展静脉输液“PGE”所致疼痛及静脉炎的护理研究。   2001年在省内首先开展MTD(热成像仪)检测神经系统项目。在国内首先开展抗特异性神经元抗体(抗Hu-抗体,抗Yo-抗体,抗Ri-抗体)的检测项目。

修复重建烧伤外科

科室简介:   为了顺应现代外科学的发展方向,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人们对组织、器官缺损修复与再造、功能恢复及自身美追求的需要,我院于2004年8月在安徽省内率先成立了修复重建外科。修复重建外科是一个跨多个专科的综合性学科。在外科领域内,采用传统的外科技术、整形外科技术、显微外科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医学及康复医疗技术,在治疗伤、病的同时,通过组织(或器官)移植,生物或非生物制品植入或替代,以及非手术治疗方法(如物理的、体育的、化学的)等,修复组织缺损,重建功能,改善外形,达到既要治好伤病,又能提高生存、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

肾病科

科室简介:肾病科成立于1988年,之前为内科肾病专业组,设病床6张,1991年增至18张,与风湿病科一个病区,统一管理病人。1995年建立腹膜透析室。1997年7月与风湿病科分开,成为独立科室。2000年血液透析中心归属肾病科。

内分泌科

科室简介:   内分泌科成立于1988年,建科前为内科内分泌专业组。1974年专业组设床位16张。1985年成立内分泌研究室,建科后床位增至21张。

肿瘤外科

科室简介:   肿瘤外科成立于1978年,病床扩增为66张,并成立头颈、胸、腹及乳腺四个专业组;1997年肿瘤外科病床再次扩增到92张,设两个病区、两个独立的护理单元,每病区有一间重症监护室,设病床四张。2001年8月成立肿瘤外一科(包括头颈、胸及乳腺三个专业组)、肿瘤外二科(包括胃肠、肝胆、乳腺及软组织肿瘤三个专业组),肿瘤外科有专门的肿瘤手术室。

小儿外科

科室简介:

呼吸病科

科室简介:   蚌医附院呼吸病科成立于1964年,历经4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向省内外提供高水平、高质量呼吸系统病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研究中心。现有在职职工32名,其中医生14名,教授、主任医师4名,博士2 名,均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治医师7人(硕士6人),主管技师、主管护师7名,住院医师3名(硕士4人),护师(士)11人。呼吸病科有普通病床40张,监护病房4张。所有的工作日均有专科门诊。   为推动学科的发展,自70年代起先后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肺功能检查(通气、弥散、IOS)、运动肺功能检查、动脉血气检查等。近年来,建立了以我科为主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主的院中心实验室,投资总额达500万余元,拥有了最先进的荧光定量PCR、基因芯片、凝胶成像分析系统等。同时积极开展多项医疗新技术:胸腔镜检查、纤支镜下支架置入、微波治疗、局部化疗、B超及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检查、多导睡眠监测,已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并且建立了比较完善的RICU病房等。   自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以来,至今已培养近50名硕士研究生,其中8人获博士学位,4人7次出国进修,多人在中国医科院、协和医院、北大附院、北京安贞医院、上海肺科医院等国内重点院校、医院担任学术骨干、呼吸科主任。至今已发表各类文章500余篇,主编参编6 本教材和书籍。   诊疗设备方面:肺功能仪、血气分析仪、呼吸机、电子纤维支气管镜及图像处理系统、CO2培养箱、PCR扩增仪、酶标仪、高速冷冻离心机、超大型低温冰箱、睡眠呼吸监护仪、心电监护仪、微波治疗仪、超净工作台、心肺运动仪等多种配套设备。   科研成果方面:开展的科研成果有:“持续吸氧,间歇通气治疗慢性呼吸衰竭”研究成果,1996年获安徽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时各脏器血流动力学与功能状态及硝苯啶对其影响 ”研究成果,1994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治疗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实验的应用研究”成果,2000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安全性研究——血气与心电图监测”研究成果,1989年获安徽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次年又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另外获蚌医附院科技进步奖4项。   主攻方向:学科发展以COPD发病机制的研究、COPD合并呼衰的各种抢救,肺癌的早期分子诊断、靶向治疗、综合治疗及呼吸病的介入治疗为主要技术特色。对于肺间质疾病及胸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有很高的造诣。   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有国家教委资助科研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科技厅、卫生厅、教育厅课题14项,总经费达100万元以上。已结题的项目有:(1)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时各脏器血流动力学与功能状态及硝苯啶对其影响;(2)治疗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实验的应用研究;(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短期静脉营养与运动氧耗;(4)肺癌早期诊断和维甲酸受体表达与防治;(5)急性肺损伤患者内皮素对肺循环的影响;(6)经纤维支气管镜凝固治疗中央型肺癌实验和临床研究;(7)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关系;(8)维甲酸协同顺铂诱导肺癌细胞调亡作用的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有:(1)Survivin对肺癌早期诊断及靶向Survivin治疗肺癌的研究;(2)Survivin抗凋亡的分子机制及反义survivin协同顺铂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研究;(3)BCG抑制哮喘发病和免疫学机制;(4)肺癌多药耐药基因表达检测在治疗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1996年被评为蚌埠医学院重点学科,1997年被授予安徽省卫生厅首批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经过5年学科建设,2002年顺利通过省卫生厅的复评,进入第二轮建设,近年来还积极参与临床抗感染、肺癌的临床药理研究。

骨科

科室简介:   蚌医附院骨科成立于1962年,1979年开始招收外科学(骨科专业)硕士研究生;1984年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集体;1985年成立显微镜外科研究室,连续举办了12届全国及区域性显微外科学习班,为省内外各级医院培养了大批显微外科技术骨干;2000年在运动系统创伤与疾病综合性专业基础上分别设立创伤骨科、脊柱外科、骨病外科三个专业组,床位数达到80张,该学科于2002年被安徽省教育厅授予省级重点学科。该科现有教授、主任医师7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人,学科整体水平居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   为推动骨科的发展,近三年来医院为该科配设了进口手术显微镜、关节镜、C型臂X光机、骨科手术床、骨折治疗仪、骨科手术动力系统、多媒体系统等进口高档医疗科研设备、并在附院中心实验室建立了以骨科为主的组织库,投资总额达500万元,该科的基础设备条件目前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自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点以来,已培养硕士22名,其中9人已获得博士学位,6人取得教授职称。1984年“显微外科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成果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带血管同种异体骨低温冷藏和移植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或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骨科手术入路解剖学》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现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7项,科研基金和学科建设经费300余万元,该学科的技术优势为骨肿瘤保肢术、大段骨缺损重建术、骨坏死修复术、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生物重建术、异体交叉韧带移植术、椎间隙感染经前路病灶清除术、选择性脊椎后根切断椎管成形术。此外在颈椎前后路手术、脊柱侧弯矫正术、脊柱肿瘤、骨盆肿瘤全切、次全切及功能重建、各种人工关节置换及翻修术均有丰富的经验。

消化内科

科室简介:   消化科成立于1984年,之前为内科消化专业组,1974年专业组设病床17张。1976年开设消化专科门诊,2001年设病床24张。   消化科的科研工作,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课题有“丹参对肝癌介入肝脏的保护性作用的研究”、“No及PT在肝硬化门脉高压肝损中的作用及对肝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临床流行病学系列研究”已通过成果鉴定。参与“肝病与全身性疾病”的研究成果1998年获安徽省1998年科技进步三等奖。据统计,自1986年至2001年,全科共发表论文165篇,其中2篇获安徽省1991~1993年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主编《胃肠动力病最新诊治学》、《英汉医学影像与内镜学词汇》专著2部,参编著作10部。

中医科

科室简介:   中医科初建于1956年,只开展病房会诊和门诊工作。1962年,开设中西医结合病床17张。医院恢复后至1973年中医科恢复,开设中西医结合病房27张。1990年中医科迁至干部病房楼,开设病床28张。1995年以后介入科迁入中医科病区,中医科病床由原来的28张缩减为13张。   中医科科研工作的内容主要有:传染性肝炎、肺脓疡、腹水、肾病等15种疾病的研究工作。独家研制的“妇乐舒”新药开发工作已报安徽省卫生厅和国家卫生部审批;出版了《新急腹症学》专著。

泌尿外科

科室简介:   泌尿外科成立于1961年,设病床20张。1972年医院恢复后,泌尿外科与外科一个病区,设病床12张。1978年恢复泌尿外科建制,病床增加至25张。1980年建立人工肾室,1986年病床扩大至41张,同年建立膀胱镜检查室并开始招收泌尿系肿瘤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人工肾室划归肾病科管理。2001年底,泌尿外科搬入新病房大楼,设病床44张。

急诊科

科室简介:    分急诊内科,急诊外科。   急诊内科成立于1988年5月,设病床15张,年底病床扩大到21张,建科之前由大内科选派专人任临时负责人,并由内科各科、各专业组轮流选派医师承担诊疗任务。   急诊外科成立于1988年5月,设病床15张,年底病床扩大为24张。   建科初期,主要以阑尾切除、肠梗阻和腹部外伤等常见急诊手术为主。   1989年后,施行胸腹部损伤的各类手术,收治一些择期手术,如左、右半肝切除术、左、右肝三叶切除术,门静脉高压分流、断流术,全胃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手术、胆道再次手术、颈淋巴结清除术、胆囊癌根治术、胃癌(D3)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各种脑外伤、脑瘤的手术;开展自体血液回输临床应用已有100多例,回输自体血2000毫升1例;开展胆管分段注水术中B超,用以判断胆道梗阻的部位和原因,防止胆道残余结石的发生;与B超室合作开展B超引导下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B超引导下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B超引导下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肾囊肿等。   1991年后,将医用胶广泛应用于手术中,如肝、脾、胰等脏器破裂伤口,在彻底止血后应用TH胶或ZT胶粘合,简化手术、缩短时间,达到防止再出血和胆瘘等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此外,TH胶栓塞胰十二指肠切除后的胰管,防止术后胰瘘;TH胶局部注射进行骶前静脉大出血的止血等。   2000年后,开展的新技术有:对中、晚期直肠癌行Mile's手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鸡心领斜吻合法治疗先天性巨结肠;脱出式吻合治疗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用Shoudis法治疗腹股沟斜疝等。

心理咨询

科室简介:

胸心外科

科室简介:   胸心外科成立于1978年,当时称胸外科,设病床10张。再之前为胸外科专业组。1980年设病床20张。1982年科内设立X线透视室,1984年建立复苏室,1992年胸外科改称胸心外科,1996年病床增至42张,其中监护床4张。2001年病床增加到44张,其中监护室病床9张。   胸心外科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主要有:“肺切除患者下呼吸道细菌L型培养及其临床研究”、“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的研究”、“冠状动脉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自体心包、奇静脉移植肺动脉重建技术在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外科切除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微血管密度与围术期循环肿瘤细胞监测的研究”。与阜外医院协作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提高重症婴幼儿先心病手术疗效的研究”、“浅低温体外循环微创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成果已通过省科技厅初审,拟颁2002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近五年来胸外科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国家级期刊10余篇,参编书籍5部。

检验科

科室简介:   1952年成立淮委医院时设有化验室。化验室有技术人员5人(检验士2人,化验员3人)。检验项目为三大常规和几项生化试验。   1958年成立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设立为检验科,技术人员12名,其中检验士3人,化验员9名,分门诊、临检、生化、细菌、血库5个专业,可以开展肝、肾功能,电解质等生化30多项以及细菌培养、康华氏、肥达氏血清试验,血库主要担负输血员的抽血、配血、标准血清的综合制作。   1959年以后相继派出10多人分赴北京、上海等医院进修血库、生化、细菌、细胞免疫专业,还先后派8人到专业学习班和大专院校深造,时间是3个月到5年,并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配合医疗、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担负起教学医院综合检验技术的任务。   1969年医院停办,人员下放。   1972年恢复工作。   1980年起,坚持开展生化室内室间质控,使之成为一个有效的监测系统。1985年、1986年卫生部临检中心先后授予纪念奖和单项质控优秀奖,1988年获单项质控优秀奖,1990年获质控优秀奖,1992年~2000年度连年获优秀质控奖;1986年以后相继开展了临检、细菌的室间质评,1995年又增加了免疫学室间质评,1997年后又增加了临检、免疫的卫生部临床检验室间质评,并多次取得质控优秀奖而受到表彰。   1980年以后又增设了体液室、免疫室、脱落细胞室、急诊化验室。   1983年~1985年1 人参加援南也门。   1986年止,开展检验项目150多个。科内有副主任检验师2人,主管检验师12人,检验师9人,检验士16人。   1987年设置为住院部检验科、急诊部化验室及门诊部化验室。并担负着检验系的部分教学任务,我科已成为医、教、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仪器试剂的商品化,医学检验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实验医学,这是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在更高层次上的相互渗透、发展结合的结果,所以实验室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1991年起设置专业组为:住院部检验科的设置:临检室、急诊室、生化室、免疫室、细菌室、血液细胞室、肿瘤细胞室、配血室、清洗消毒室。急诊部化验室:临检室、生化室、免疫室、配血室、肠道。门诊部化验室:临检、体液、肠道。   1992年6月~1994年10月成立了康复部化验室。   1992~1994年有两人参加援南也门医疗队。   1994年8月完成检验科的处所搬迁。由原来300多平方米(现肺科)增加到现在的400多平方米。1994年创“三甲”时共有人员43人(主任技师、副教授1人,副主任技师4人,主管技师11人,技师16人,技士11人)。 1994年开展项目:临检36项,生化74项,流变6项,细菌血清35项,免疫15项,配血5项,血液细胞20项,脱落细胞10项。1994年科室获得学院先进集体的称号。   1996年4月~1997年3月有一人参加援藏医疗队,并担任队长。   1997年3月起成立了五官治疗中心化验室。1997年9月为创“三甲”需要将原来的配血室改设为输血科(为检验科的二级科室),并由检验科的一名副主任分管,内设贮血室、配血室及检测室。   1999年获学院先进党支部的称号。   2000年获院先进党支部。   2001年输血科设两位副主任,工作人员7名,主管技师5名,技师2名,本科1名,大专5名,中专1名,开展业务项目逐渐增加,并已初具独立科室的功能在推广成份输血及为我院输血治疗工作提供了保障。   到2006年上半年:科室现有人员的层次及结构:①共有技术人员47人;②专业技术职称:主任检验师1人,副主任技师5人,主管技师20人,技师13人,技士8人;③教学职称:副教授1人,讲师11人;④人员学历:博士生1人,研究生2人,本科生14人,大专14人,中专16人。   科室现有仪器设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一台(Olympus AU2700);自动电泳仪一台(Sebia);小型电解质分析仪及二氧化碳分析仪五台;半自动干化学分析仪一台(SP4420);全自动三分类及五分类血球分析仪三台(Sysmex XE2100、Sysmex Kx-21N、Coulter Diff 2);尿沉渣分析仪一台(Sysmex UF-50);全自动血液流变仪一台(MVIS-2035);小型尿化分析仪三台;全自动酶免分析仪一台(Tecan RMP200);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一台(I2000S);半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一台;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一套(Bect/3D120、VITEK32);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一台(ACL9000)。   1993年我科申请了学院课题3项;1998年获省教委课题1项;2000年获省教委课题1项;平均每年与临床科室合作科研课题2~4项。发表科研论文:89年5篇,90年6篇,1991年5篇,1992年9篇,七万字的专著1本,1993年6篇,会议交流文章6篇,1994年21篇,会议交流文章2篇,《肿瘤细胞学》专著1本,1995年16篇,1996年15篇,1997年14篇,1998年13篇,1999年15篇,2000年12篇,2001年11篇,2002年6篇,2003年5篇,2004年10篇,2005年9篇,2006年至目前为止14篇。03~06每年开展三新技术项目2~3项,05~06年度申请省级科研课题4项,其中一项为省重点课题。

肿瘤内科

科室简介:   肿瘤内科建于1978年5月,设病床30张。1994年病床扩大至46张,设独立病区。   肿瘤内科主要担负肿瘤患者的诊断及药物治疗,包括术前、放疗前,术后、放疗后辅助化疗,敏感性肿瘤的化疗,及不适合手术的晚期肿瘤患者姑息性防治措施等。对多种肿瘤的治疗能获得较高的治愈率,如恶性淋巴瘤、乳腺癌、肺癌、睾丸恶性肿瘤、胃肠道恶性肿瘤,骨及软组织肉瘤、小儿恶性肿瘤等。   1982年以来开展了HD-MTX-CF一次性解救或不解救治疗骨肉瘤;邻131碘与尿酸钠肾图用于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期;HD-Ara-C治疗恶性淋巴瘤骨髓浸润;恶性肿瘤或恶性胸腹水诊断标准检测等新技术项目。   近年来常规应用新辅助化疗,5-Fu生化修饰治疗(DDP、CF、MTX联合),5-Fu+DDP小剂量、长时间、持续24小时微量泵内输注治疗晚期腺瘤,或24小时持续输注吗啡、曲马多止痛药治疗晚期癌症患者疼痛,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神经外科

科室简介:   神经外科建立于1961年,设病床5张,时称脑外科,与普外科同一病区。1973年恢复神经外科,设病床10张。1994年起与泌尿外科同一病区。2001年底为独立病区,设床位45张。   1961年起,开展椎管肿瘤、大脑半球肿瘤、后颅凹肿瘤手术以及三叉神经痛、脑积水、脊髓脊膜膨出术,开展三脑室肿瘤切除术、巨大矢状窦脑膜瘤切除术、颈肋切除术、颈髓内肿瘤部分切除加减压术、高位颈椎骨折合并高位截瘫行椎板减压、碎骨片摘除、牵引复位枕椎骨融合术等。   1972年后,开展了大脑听神经瘤、脊髓肿瘤和各种脑外伤、垂体肿瘤手术;开展了颅咽骨癌全切除术,施行颅外—颅内动脉显微吻合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1982年后开展脑皮层颞—浅动脉—肌血管瓣覆盖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用脑音图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开展了腹动脉逆行导管造影术,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放风筝术,采用侧脑室上矢状窦分流术、侧脑室—大隐静脉分流术等治疗脑积水。   1986年后开展脑血管造影、气脑造影、椎管造影等检查,施行颅脑损修、大脑半球肿瘤、小脑半球肿瘤及椎管内肿瘤等手术。   1998年起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各种复杂肿瘤;开展斜坡肿瘤,脑干肿瘤显微手术。   2000年开展经口腔入路进行齿状窦畸形手术。

妇产科

科室简介:   建院时即建立妇产科,设病房和产房、婴儿室。1962年床位达40张。1972年医院恢复后,设床位20张。1974年恢复门诊小手术室,同时开展计划生育小手术。1978年床位增至44张(妇科30张、产科14张)。1980年建立妇产科实验室。1985年在病区内成立了计划生育小手术室,床位扩展到72张(其中妇科26张、产科23张、计划生育15张、滋养细胞肿瘤8张)。1995年创建爱婴医院,实行母婴同室。2001年末搬至外科综合病房大楼,设产科和妇科病两个区,床位61张。妇产科现有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6名。

老年病科

科室简介:   1962年3月,经安徽省保健委员会批准,设立高干病床10张,1963年11月撤销。1980年重建干部病房,当时主要是收治行政14级以上及离休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干部的病患者。1987年8月建立老年病科,以干部保健和诊疗心血管疾病为主,1988年由于医院对干部病房大楼病区的设置进行调整,设病床66张。2001年9月又调整为42张。

胃肠外科

科室简介:

肿瘤妇科

科室简介:   肿瘤妇科建立于1978年4月。1980年6月在肿瘤大楼正式设立肿瘤妇科病区,设病床24张。1981年镭疗室投入使用。1997年病床增至42张。   1978年开设肿瘤妇科门诊,并为明确诊断的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及其它需要放疗的病人制定外照计划。   1980年起收治各类妇科肿瘤疾病,其中最常见的为子宫肌瘤、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肿瘤以及滋养层细胞肿瘤。对子宫颈癌等恶性肿瘤,早期者施行广泛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清除术,术后发现有淋巴转移者,再辅加60钴体外照射,均取得良好的疗效。对滋养层细胞恶性肿瘤,一般以化疗及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治愈率极高。同时开展了宫颈癌及外阴癌根治术,获得成功。   1981年起,腔内铯疗正式用于临床,开展宫颈癌的腔内放疗工作。   1986年起,启用60钴后装腔内治疗。   1989年起,开展早期卵巢癌根治术和保留内分泌功能及生育功能的新术式;晚期卵巢癌开展肿瘤细胞减灭术、二次探查术,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更新传统理论,采用多种疗法,使卵巢癌总的缓解率达90%,5年生存率提高到40%以上。   1990年起,对宫颈癌的治疗除正规手术与常规放疗外,开展了与化疗相结合及增敏疗法,术中髂内动脉介入化疗、新辅助化疗,直至淋巴化疗等新方法。绒癌与恶性葡萄胎根治率亦达80%以上。   2001年起,开展了瘤体内注射缓释化疗药物新技术,用于治疗晚期及复发的妇科恶性肿瘤。   肿瘤妇科科研工作主要成果有:协作的“应用香葵油治疗宫颈癌”的研究成果,获浙江省1981年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解脲支原体(尿素原体微小株样菌)分离培养方法的研究”获安徽省1986年科技进步四等奖。“经腹全子宫切除”电教片在第二届华东地区医药院校视听教育交流会上获教学奖。主编的《肿瘤学》教科书,2000年起作为大学本科教材及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本。论文“卵巢癌”获2000年省科协、人事厅、科委第三届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   除此,正在进行安徽省卫生厅资助的研究课题是:“晚期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治疗研究”、“放射治疗年轻宫颈癌保留卵巢功能的研究”、“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术中置管放射治疗的研究”、“Integrinα5β1及CD44v6与卵巢上皮癌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感染病科

科室简介:   1976年成立传染病科,设病床27张,之前为内科传染病科专业组。1993年病床增至33张,并设抢救病床1张。   1961年开始设肠道门诊,收治消化道传染病和其他常见传染病,如肝炎、菌痢、阿米巴肝病、伤寒、脑膜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小儿麻痹症等。同时门诊开展乙状结肠镜检查提高腹泻病因的诊断。   传染科成立后,逐渐开展了小脑延髓池穿刺术、肝脓肿穿刺引流术、1秒钟肝活检、锁骨下静脉穿刺。为提高结核性脑膜炎、出血热肾衰、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治疗的疗效,先后开展了鞘内注射药物、腹膜透析、胃肠道透析疗法及多巴胺加速尿腹腔内注射等新疗法。   1980年传染病科实验室建立,逐步开展了脑脊液乳酸测定、乙肝病毒标志检测、抗生素杀菌试验、β-内酰胺酶等检测。   1989年后相继开展了胎儿肝细胞悬液治疗重症肝炎、LAK细胞自体回输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   1992年起,开展了光量子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和中枢神经系统相关性疾病。   1999年起用肝病治疗仪及拉米夫定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新疗法;在CT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术。   2000年开展了腹水浓缩仪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能较好的缓解晚期肝硬化的症状。   传染病科现有全自动酶标分析仪、PCR扩增仪、CO2培养箱、低温冰箱等贵重仪器,可开展有关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检测,包括甲肝抗体(IgM)、乙肝二对半、丙肝抗体、丙肝RNA检测、戊肝抗体、庚肝抗体、囊虫抗原—抗体、出血热抗体、脑脊液乳酸、甲胎球蛋白(a-FP)、HBVDNA定性(PCR)、HBVDNA定量(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Torch试验等。

血管外科

科室简介:   血管外科成立于1999年,之前为普外科血管外科专业组。2001年设独立病区,病床增至22张。血管外科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虽组建较晚,但发展迅速。血管外科现有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名,招收硕士研究生。   血管外科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主要有:“下腔静脉闭塞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成果1997年获安徽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血管外科现正在进行研究的课题有:安徽省教委中标课题“布加氏综合征术后心衰防治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安徽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血管介入联合动静脉瘘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儿科

科室简介:   建院时儿科和内科同一病区,称内儿科,至1961年独立建科。1962年,病床达41张。同时儿科门诊增设了诊察室、候诊室。1972年医院恢复后,设病床21张,1974年为解决传染病流行时住院困难问题,设立了隔离病区。1981年,进行专业分组,设新生儿组、心血管组、血液组、呼吸结核组、传染病组及神经组,病床增至52张。1984年,设新生儿病房,病床增至54张。1990年建立儿科实验室。

针灸理疗科

科室简介:   针灸理疗科,又名康复医学科,成立于1986年。建科前分为针灸科和理疗室(对外两块牌子,对内一个机构),是集中医、针灸、推拿、理疗牵引、为一体的临床门诊科室。1993年后,针灸科与理、磁疗室从行政管理和业务上合为一体,并开设康复门诊。

肝胆外科

科室简介:

放疗科

科室简介:   放射治疗研究中心成立于1977年,时称放疗科,1992年改称现名,经过发展,至1997年病床增至36张,独立病区;另设有助困病房,病床60张。该中心主要的大型仪器设备有:加拿大T780型60钴远距离治疗机、山东产FLo50-Ⅱ型60钴远距离治疗机、西门子50KV接触治疗机、西门子300KV深部X线治疗机、天津产FM-Ⅱ型模拟定位机、西门子KD-7767直线加速器、国产近距离后装治疗机、美国产治疗计划系统(TPS)。

风湿病科

科室简介:   风湿病科成立于1991年,设病床6张,与肾病科一个病区,统一管理病人。门诊工作由普内科和肾病科门诊承担。1994年4月开设风湿科专科门诊。1997年7月与肾病科分开,成为独立科室,设病床7张。1998年 11月,病床增至11张。   建科前,先后开展了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谱、抗双链DNA检测、类风湿因子半定量检测、抗磷脂抗体检测等。   1997年起陆续开展了超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危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狼疮性肾炎;鞘内注射甲氨碟呤与地塞米松治疗狼疮脑病;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治疗骨关节炎和甲氨蝶呤注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新疗法。

皮肤性病科

科室简介:   建院初期称“皮肤花柳病科”。1961年更名为皮肤科,设病床10张。1964年成立皮肤病理室。1972年医院恢复后只开展门诊工作,至1975年度设病床12张。1985年成立皮肤病研究室。1990年增设皮肤美容室。1999年开设性病门诊。2000年改称皮肤性病科。皮肤科现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该科1980年起招收“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研究生,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建院初期,该科在梅毒和头癣的防治方面已取得一定效果。   1963年起,成功抢救、治愈数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病人,有个别病人全身面积相当于90%浅二度烧伤。   1976年开始采用液氮冷冻疗法治疗小儿血管瘤;采用二硝基氯化苯免疫治疗斑秃,均取得较好效果。   1981年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开展了抗核抗体、抗DNA抗体的检测项目,用酞咪哌啶酮治疗盘状红斑狼疮。确诊和治疗少见病“闭汗性外叶结构不良”和“Sezary综合症及Sezary综合症前期”数例;开展激光疗法,治疗皮肤粘膜溃疡病。诊治暂时性棘层松懈性皮病。   近年来,皮肤科开展了冷冻、微波、美容、性病检测等多种诊疗手段。

中心实验室

科室简介:

介入科

科室简介:  蚌医附院介入科成立于1994年,是省内最早开设病房的介入科室。现有病床14张,专职介入医师7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住院医师4名,护师(士)3名。   目前已形成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高水平专业技术队伍和由介入门诊、介入病房及一流的介入导管室为一体组成的独立医疗体系。在各种良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脑血管出血性和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处于省内领先水平,能独立开展颅内动脉瘤和脑梗塞的介入治疗,对各种急诊出血性疾病如咯血、子宫出血、外伤性头颈部出血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年介入治疗近千台次。

核医学科

科室简介:   临床核医学科成立于1973年,时称同位素室。1987年改称现名。临床核医学科下设甲状腺功能测定室、肾功能测定室、扫描室、放射免疫分析室、高活性标记室、分源室和储源室。现在主要仪器有:闪烁探头远距离甲状腺功能测定仪、肾图仪、101型黑白扫描机、井型探头r能谱仪、液体闪烁探头、核素强度仪、冷冻离心机、彩色扫描机、微机肾图仪、自动放免计数器、离心机,德国西门子公司E-CAM双探头可变角SPECT各1台及相关设备。

放射科

科室简介:   放射科成立于1958年,建科前为X线室。1960年分为诊断组和技术组。1990年成立CT室,1995年建立介入放射科,2001年成立磁共振室。放射科是集普通放射、CT、MRI和放射介入为一体的综合性影像科室。大型仪器设备主要有:国产200mAX诊断机3台、FSK302-I型500mAX诊断机1台、日本岛津700mAX线诊断机1台、日本20mA钼靶乳腺X线机1台、意大利登士柏S-CEPH型口腔全景机1台、日本TU-4I型500mAX线机1台、德国西门子公司Polystaz-Ⅲ1000mA数字减影仪1台、日本产Asteion高速多排螺旋CT机1台、美国产Signa1.5T核磁共振仪1台。

麻醉科

科室简介: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院麻醉科建于1958年,当时为麻醉组,现已发展成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麻醉团队。建科以来,医教研发展迅速,1964年成功举办为期一年、全省第一期麻醉医师进修班(共12人);1985年以后受省卫生厅委托,连续举办8期一年制麻醉医生进修学习班,每期10-12人,由卫生厅发给证书。在皖北地区、乃至全省影响深远。   全科共有省卫生厅课题5项,教育厅课题2项,院课题3项。科研方向有:围麻醉期重要脏器功能保护,复杂先心病手术的麻醉,零平衡超滤,BIS指导下麻醉深度监测与调节等。近年来发表论文40篇,主编和参编专业书籍多部,2007年后每年开展1~2期麻醉专业继教班,在蚌埠地区、皖北片乃至全省,学术有重要影响。   科室将从医、教、研各方面继续向前发展,进一步完善专业分化,逐步形成高年资医生专业相对固定,住院医师正规培训的良性发展形势,加深教学与科研工作,起到麻醉学重点学科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麻醉科现有28间麻醉手术间,分设在外科大楼手术中心,肿瘤手术中心,大五官手术中心,肿瘤康复手术室,DSA手术室。设有麻醉恢复室(PACU),目前床位6张,开放4张。科室配备多功能麻醉机(Draeger、 ohmeda等型号)、呼吸机、监护仪(datex-ohmeda、spacetabs等型号),血糖监测仪、纤维支气管镜、肌肉松弛监测仪、神经刺激仪,BIS监测仪,体外循环机等先进设备。   每年完成麻醉手术量达1.4万余例,包括各类复杂先心、多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新生儿及各年龄段儿童的麻醉,高龄复杂合并症的麻醉,危重病人和疑难重大手术病人的麻醉。每年选择招用湘雅医学院、徐州医学院、天津医学院、安徽医大麻醉系毕业生。年轻医生选送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广州中山医一附院等处进修学习。科室专业技术水平已达到三级医院重点学科必备项目的技术,具备术中、术后的呼吸、循环、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监测和处理能力。 科研课题:   1、零平衡超滤对复杂先心患儿凝血功能、降钙素像及肺功能影响的研究(2008d012)   2、自体冷血停搏液对紫绀型先心患儿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2009C164)   3、激光联合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   4、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异丙酯酚靶控输液复合芬太尼在心脏瓣膜置换术麻醉中的应用。   5、BIS指导下异丙酚、舒芬太尼联合TCI在冠脉搭桥手术麻醉的临床研究   6、七氟醚对肝I/R损伤时MPO、MDA和C-fos基因肝组织表达的影响

输血科

科室简介:   输血科成立于1997年9月,此前系检验科血库,下设贮血室、配血室、检测室等。   建科前主要开展ABO血型正定型及交叉配血试验。   1997年起开展了ABO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鉴定,促凝剂交叉配血试验及成份输血技术。   2000年开展了去白细胞输血技术。   2001年开展了自体输血及低离子凝聚胺技术交叉配血试验。   2002年开展了不完全抗体筛选及鉴定试验,抗-D抗体测定,免疫性IgG抗A(B)抗体测定等。   建科后,配置了常用贮血专用冰箱、-30℃低温贮血冰箱、自动血浆融化仪、自动平衡离心机、热合机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同时开始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利用血液资源,加大成份血的应用比率。

烧伤整形科

科室简介:   我科前身(1979年)为我院外科专业整形外科组, 1985年正式建科,原名整形外科, 1993年改为整形烧伤外科。现设病床25张,该学科主要由整形、烧伤、美容外科三部分组成。 2002 年被评为安徽省重点扶持学科,同年开始招收整形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2007年被评为安徽省临床医学特色专科,现在同时是安徽省教育厅重点学科。   现职称结构为:主任医师、教授1人,主任医师、副教授1人,副主任医师、讲师5人,主治医师、讲师1人,医师、助教1人;学位构成(全为本科以上)如下:博士1人、硕士3人,本科5人;学科人员结构配备合理,整体水平居省内领先水平。自2002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以来,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7名,其中2人考取攻读博士学位。每年招收进修医师数名,多次举办了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 ,为我省培养了一批整形外科专业人才。   科研成果获奖: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三、四等奖四项,获蚌埠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三项,获院高新技术一、二、三等奖九项。近十年来全科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刊于国外杂志( SCI 收录) 3 篇,“中华”系列杂志 20 余篇。   自 2000 年起我科开展“微笑列车”活动,目前已经成功救治唇裂、腭裂患者 4000 多例(这些例数的唇腭裂治疗就一个单位来说,在全世界也是位居前列的),未发生任何纠纷和事故,造福皖北广大百姓并获得广泛赞誉和好评,于 2005 年获中华慈善总会颁发的“中华慈善奖” 2008 年再次受到“微笑列车”总部的表彰。通过该项活动的开展,使我科唇、腭裂的“序列治疗”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并进行了一些基础研究,最终形成了唇腭裂的特色治疗,在省内居于领先水平,在国内居于先进水平。   先后承担安徽省“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一项,安徽省教育厅、卫生厅资助科研课题十余项,两项课题获蚌埠医学院资助。目前我们的技术优势在于 ⑴ 皮瓣转移用于各种创面及组织缺损修复和耳、鼻、乳房等体表器官再造; ⑵ 体表肿瘤的治疗,尤其是“血管瘤”的治疗和研究在国内居于先进水平; ⑶ 美容外科手术:如改脸形颌面整形、双眼皮、眼袋、垫鼻梁、丰胸、减肥等美容外科。   先后引进开展新技术项目二十余项,如:指背血管蒂皮瓣在手部组织缺损修复中应用、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小腿或足部组织缺损,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新分类和治疗选择,超声引导下介入静脉畸形的治疗,臀上动脉穿支皮瓣在骶尾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阴股沟皮瓣阴道再造术、耳甲复合组织瓣上旋耳前后皮瓣移位耳廓成形术、扩张法耳廓再造术、额部阶梯皮瓣鼻再造术、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乳房再造术,利用三维重建技术颌面损伤修复重建术等。   此外,在美容外科方面技术不断提高。 2007 ~ 2008 年在全院有关科室大力支持下通过二次手术成功地治疗了一例男性真二性畸形,小伙子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

ICU

科室简介:

病理科

科室简介:  蚌埠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暨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病理科成立于1959年。1996年成为蚌埠医学院首批学院重点学科,2001年被安徽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硕士学位点,同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重点课程,2003年评为蚌埠医学院院级优秀课程,2005年我科的《分子病理室》成为《感染与免疫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单元,2006年评为蚌埠医学院院级精品课程,2007年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现设有分子病理实验室、细胞培养室、免疫组化室、显微摄像室等,分别为教学、临床病理检验和科研服务。

杨家书
杨家书主任医师

擅长:擅长耳鼻喉科各类肿瘤及疑难病症的治疗,开展高科技鼻窦喉科手术,喉成形、发音重建、蝶窦、脑垂体及中耳炎根治、鼓室成形等手术。

挂号预约电话医院

董玉礼
董玉礼副主任医师

擅长:耳鼻咽喉科各种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挂号预约电话医院

詹晓东
詹晓东主任医师

擅长:听力重建、面神经麻痹和旋晕的外科治疗,各种喉癌、喉咽癌的切除与整复和颈淋巴结清扫;颅底肿瘤切除和耳鼻

挂号预约电话医院

舒继红
舒继红主任医师

擅长: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鼻窦肿瘤、喉癌、喉咽癌、中耳炎的手术治疗及功能重建;鼻窦炎、鼻息肉的鼻内镜手

挂号预约电话医院

慎伟宁
慎伟宁副主任医师

擅长:擅长耳鼻喉科各类疾病的诊治,主治中耳炎、咽炎、鼻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萎缩性鼻炎、美尼尔氏综合征及暴聋的等。

挂号预约电话医院

祖志将
祖志将主任医师

擅长:耳鼻咽喉科的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和危重病人的抢救

挂号预约电话医院

友情链接

安徽省肿瘤医院

电话:0552-3086384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